人权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世界人权 状况也在不断地得到改善、提高。在国际政治斗争领域中,人权已成 为斗争的焦点之一,成为各国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尤其是美国近年 来搞所谓的人权提案,推行人权外交政策,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地研究 和探讨美国的人权标准及实践。 本文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就美国“双重”人权标准理论的 产生与发展,美国推行“双重”人权标准的实质及其危害和影响等各 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美国 “双重”人权标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探讨了国际人权标准的发展与 内容;第二部分分析了美国是如何推行其“双重”人权标准的,从美国 怎样看待基本的国际人权标准及其法规,怎样处理国内人权问题和 在国际上如何对待人权问题三个方面来加以具体的剖析;第三部分 论述了美国在“双重”标准下推行的人权外交政策,分别介绍了美国 人权外交政策的演变、理论依据以及美国“双重”标准人权外交所采 用的手段等问题;第四部分主要从美国推行“双重”人权标准的实质、 危害及影响以及21世纪人权所面临的挑战等方面来加以评析。 从一般意义上说,人权标准就是评价人权状况的标准,从国际人 权法上说,则是指衡量各个国家的人权政策、人权立法、人权状况和 人权实践的依据、原则和尺度,因而也称国际人权标准,但必须弄清 楚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认识人权标准的“共同性”,另一个是如何运 用人权标准来评价人权现象。首先人权共同标准应是差异性和共同 性的统一,即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人权标准的共同性、普遍性表 明的是人权理想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抹杀人权标准的差异性、 特殊性。其次,评价人权现象是否尊重各国国情,除对各国客观存在 评美国在人权问留上的“双重”标准 的人权现状出发作具体分析外,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受评价人权的目 的制约。从根本上说,国际社会运用人权标准去评价某一国家,某一 地区的人权现象,其目的是通过对不符合人权,不人道的现象作善意 的批评,以保障、改善该国家、该地区的人权状况,推动国际人权事业 的合作和人类社会进步。 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几十年来在全世界挥舞人权大棒, 对不符合他们“标准”的国家动辄攻击、制裁,或以制裁相威胁,美国 .的国家利益就是建立以其一家独霸的单极世界,企图使21世纪成为 “美国世纪\正是出于这一战略目标,美国对国际人权问题历来采用 “双重标准”或“多重标准”,将人权标准完全实用化、政治化。 美国在人权问题上采用“双重”标准表现为三种情况:1、对自己 和别国采取不同人权标准;2、对“盟友”和“非盟友”采取不同人权标 准G、对听从于美国和不听从美国的采取不同人权标准。美国采用双 重人权标准,其目的在于通过“人权外交”将美国的价值观念推向全 世界。从表面上看是“双重”“多重”标准,而实际上只是一种标准一美 国标准。 美国在人权上采取“双重”标准,干涉别国内政,利用人权对别国 进行渗透和演变。它严重破坏了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为新霸权主义在 世界的推行创造了条件;它完全背离了国际人权保护的宗旨,在相当 程度上,把国际人权保护引入了歧途,加剧了国际人权领域的斗争; 它极大地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是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根源之 总之,本文回顾和总结了美国“双重”人权标准的产生和发展,分 析和介绍了美国在国内和国际上是如何推行“双重”人权标准,,深入 剖析了美国“双重”标准下的人权外交政策,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 指出了美国推行“双重”人权标准的实质及其所带来的危害及影响。 本文只是初步探讨了美国“双重”人权标准的一些基本问题,许多问 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D871.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 言
一. 美国“双重”人权标准的产生和发展
(一) 国际人权标准的确立与发展
(二) 美国“双重”人权标准的产生与发展
二. 美国如何推行其“双重”人权标准
(一) 美国是如何看待“基本的国际人权标准”及其法规的
(二) 美国是怎样处理国内人权问题的
(三) 美国在国际上是如何对待人权问题的
三. 美国“双重”标准的人权外交
(一) 美国“双重”标准人权外交的由来及演变
(二) 美国“双重”标准人权外交的理论依据
(三) 美国“双重”标准人权外交采用的手段
四. 美国“双重”人权标准的实质、危害及影响
(一) 美国“双重”人权标准的实质及危害
(二) 美国“双重”人权标准的危害及影响
(三) 21世纪人权面临的挑战
引文注释
参考书目
后 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艳君;论中美两国不同的人权观[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吴家庆;美国人权标准双重化评析[J];科学社会主义;2000年05期
3 考西肯 ,徐漪 ,周士琳;亚洲不同的人权标准(下)[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94年07期
4 朱瑞基;评“人权国家”的“人权标准”——中美人权观的根本对立之一[J];理论与当代;1998年01期
5 罗艳华;中国外交战略调整中的“人权问题”[J];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01期
6 汤国威,马波;人权问题面面观(之二)——美国人权外交政策的历史演进过程[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7 王卿;为什么说人权问题说到底是属于一个国家主权范围的事?[J];领导之友;1993年03期
8 信春鹰;现代国际政治斗争中的人权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1年01期
9 杨承;当今世界人权标准试析[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10 喻权域;人权问题的来龙去脉[J];党建研究;1999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权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赵合俊;作为人权的性权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王宏哲;适足住房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王国锋;WTO的人权理念[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5 何志鹏;人权国际化基本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于忠春;人权视角下的环境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邓智慧;人身保护令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张弛;人权观差异与中欧关系[D];北京大学;2008年
10 吴宁;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法理[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鹏英;评美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双重”标准[D];新疆大学;2001年
2 丁燕霞;里根时代美国的“人权外交”政策[D];山西大学;2004年
3 陈茂华;浅析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人权问题[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志梅;中美两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及对策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5 蒋浩;人权概念的演变与诠释[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6 史文涛;中美人权观分歧探析[D];山西大学;2003年
7 卡拉扬;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建立及其影响[D];外交学院;2011年
8 李克胜;试析人权视野中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叶林;关于弱势群体和改善我国民工人权若干问题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4年
10 陈明明;人权的刑法保护[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
2633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633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