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试论中国共产党对马歇尔使华的认识及其对美政策演变

发布时间:2020-04-20 08:57
【摘要】:1946年是中国命运转折关键的一年,,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及中共对美政策的研究是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1945年12月底至1947年初美国特使马歇尔来华调处国共关系期间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的演变过程进行全面、细致地考察,总结了其中的基本经验,阐述了其历史启示。 纵观马歇尔使华一年多中国共产党在其对美政策上的演变过程,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中,中国共产党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对中国政治的基本形势及美国对华政策进行了深刻地分析,并据此提出正确的指导方针和斗争策略,从而及时地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坚持“力求在某种程度上中立它(美国),不挑衅”的对美政策,由于马歇尔在调处过程中秉持公正立场,国共谈判曾取得一系列成果,张群、周恩来、马歇尔三人小组达成了《关于停止国内冲突的命令和声明》、《建立军事调处执行部的的决议》、《关于军队整编及中共军队统编的方案》,全国政协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等决议案,和平初见曙光;第二阶段,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性逐渐暴露,马歇尔开始奉行促蒋和谈和援蒋内战的双重政策,中国共产党的对美政策演变为以争取为主、批评为辅,停战令和政协决议终被国民党破坏,内战在东北大打,中国局势的发展使美国对华双重政策难以继续;第三阶段,国民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内战,调处已经成了内战的掩护,中国共产党对马歇尔奉行的美国对华政策进行猛烈的公开的抨击,和谈已成为教育人民的手段,国民党违反政协决议,召开“国大”,从而完全关闭了和谈的大门。 中国共产党在上述三个阶段采取的不同的对美政策是针对美国政府特使在停战调处的政策变化相应地提出的,它顺应和平民主的时代潮流,顺应民心,它对中国战后社会政治道路的选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美国特使的命运。通过中国共产党对美国特使使华的认识及其对美政策演变的研究可以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人民的 肇黔糕S 利益,为实现独立、和平、民主、建国的政治目标同美帝国主义作了不懈的斗 争,它是中国人民利益的最忠实的代表。这就是历史给予我们后人的最重要的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D8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莉娇;;邓小平对美政策思想——适应性、创新性和积垫效应的结合[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刘金质;;新思维与对美政策[J];政治研究;1988年03期

3 许志新;对美政策的成败[J];世界历史;1989年01期

4 刘玲;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对美政策[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阎晓荣;试析抗战时期中共对美政策的确立[J];阴山学刊;1995年03期

6 孙学峰;;中国对美政策的战略效应[J];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1期

7 杨洁勉;试论中国对美政策的调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8 张小路;;关键时刻的努力:1949年中共对美政策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04期

9 倪孝铨;俄罗斯对美政策的变化及发展趋势[J];和平与发展;1997年01期

10 赵辉兵;试析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对美政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赵庆杰;;建国前影响中共中央制定对美政策的主要因素(1948.11—1949.9)[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程珂;;中国学者对建国前后中共对美政策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长江;;浅析美国对华政策的战略性模糊——以1958年台海危机为例[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3年(上)[C];2014年

4 吴蕴山;侯衔正;;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A];抗日战争史论文集——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5 章百家;;抗日战争结束前后中共对美政策的演变[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鑫元;军演“降级”,菲对美政策再调整[N];中国国防报;2017年

2 大西洋理事会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国际安全中心、“战略远见计划”高级研究员 美 罗伯特·A·曼宁 翻译 王晓雄;误判中国瓦解美国对华政策共识[N];环球时报;2018年

3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王缉思;如何判断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N];环球时报;2019年

4 本报驻美国记者 章念生 胡泽曦;“美国对华政策走向极端损害自身利益”[N];人民日报;2019年

5 尤苗;美国对华政策真的失败了吗[N];学习时报;2018年

6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 王缉思;不必过于担心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N];上海证券报;2008年

7 张仕荣;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背后的三种思维[N];学习时报;2015年

8 本报首席记者 郑若麟;软遏制:美国对华政策新特征[N];文汇报;2010年

9 本报驻美国记者 温宪;一份报告,显示美国对华政策多重心思[N];人民日报;2010年

10 刘建飞;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看美国对华政策[N];学习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姜安;意识形态与美国对华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公龙;保守主义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5年

3 官进胜;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国会因素(1945-1950)[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卢祖送;九十年代美国对华政策辩论[D];复旦大学;2005年

5 贾春阳;论“疆独”问题与美国的政策[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政;试论中国共产党对马歇尔使华的认识及其对美政策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肖琼;试论赫尔利使华期间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的演变[D];安徽大学;2007年

3 王斌;冷战后澳大利亚对美政策的演变[D];河南大学;2010年

4 沈倩桃;马歇尔调处期间中共对美政策及后续效应[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5 游艳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与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永生;冷战后沙特对美政策演变及原因[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玫;1935-1941年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的发展[D];安徽大学;2011年

8 张欢;英国布朗政府对美政策的调整[D];外交学院;2017年

9 朱颖;小国外交视角下的新加坡对美政策研究(2000-2010)[D];外交学院;2016年

10 程晓晋;南希·佩洛西涉华言行及其政策影响研究[D];国际关系学院;2019年



本文编号:2634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634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d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