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国际政治中的制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8 10:25
【摘要】: 论文围绕国际政治中的制裁进行研究,重点是从理论上研究制裁和分析总结中国反制裁的措施与经验。论文包括绪论和正文,正文分七章。 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意义、目的和研究方法,重点分析国内外研究动态。在此基础上找出论文研究的思路:首先从理论上研究制裁,其次用案例论证,最后重点放在中国反制裁研究上。 第一章主要说明和论述与论文有关的两个主要问题。重点说明论文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是国际政治中的制裁;对比说明世界经济中的制裁,以区别它和国际政治中的制裁的不同;分别阐述国际政治中制裁与世界经济中制裁两个不同概念的特征。简单叙述中外古代的制裁,以期使论文在时间上有一个连贯性。 第二章主要辨析和论述制裁的诸多内容。重点从理论上研究政治制裁、外交制裁、经济制裁、文化制裁、军事制裁和法律制裁的内涵和特征。并从实践上阐述,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制裁目的不同、被制裁国不同等,如何实施这些制裁。 第三章重点探讨制裁效果与反制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试图论证每个指标在评价效果上的作用及宏观把握指标体系对评价制裁效果与反制裁效果的意义。 第四章是论文的核心。重点研究制裁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分析制裁对制裁国与被制裁国及相关国家关系的影响;依据理论和现实,论证制裁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专门分析联合国的制裁。重点研究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通过制裁,在制止战争与解决人道主义危机、打击恐怖主义和恢复民主政体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第六章专门讨论美国的制裁。重点研究美国这个超级大国为了维护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利益和称霸世界,对与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不同的国家进行的制裁;分析美国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如何拿起制裁大棒恃强凌弱的。 第七章是论文研究的落脚点。用浓重的笔墨分析和研究两大阵营对峙期间美国等国的制裁与中国的反制裁和北京政治风波后美国等国的制裁与中国的反制裁。对两大阵营对峙期间的制裁,重点分析美国等国对中国制裁的过程及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国对中国制裁变化的原因;探讨在对中国的制裁过程中,美国与其盟国既合作又斗争的深刻原因;重点研究面对长达20多年的制裁,中国如何采取措施打破孤立和制裁的。对北京政治风波后的制裁,重点研究美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8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尚;;谈国家道德[J];知识经济;2011年15期

2 龙兴春;;民主和平论及其在当代国际政治中的实践[J];传承;2011年15期

3 沈德昌;;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的双重发展趋势[J];人民论坛;2011年20期

4 盛红生;;“选择性司法”之困与国际刑事司法的发展[J];武大国际法评论;2011年01期

5 郝拓德;安德鲁·罗斯;柳思思;;情感转向:情感的类型及其国际关系影响[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张丽娟;;中国石油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分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1年02期

7 王联;;论当前中东剧变的国内因素及其国际影响[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04期

8 ;约稿启事[J];和平与发展;2011年03期

9 宋效峰;;国际威望政策与中国的和平崛起[J];晚霞;2011年14期

10 ;约稿启事[J];和平与发展;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伍刚;;提升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力 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软实力[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张永义;;价值观外交与国际政治伦理冲突[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3 崔建树;;超越循环:国际政治“长周期理论”及其缺陷[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4 万猛;;中国崛起过程中与世界的和谐互动[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5 ;前言[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学术论文集(第二辑)[C];2006年

6 李如海;;高放教我读原著[A];高放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印昌;;能源视角下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8 曲博;;开放经济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新进展[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9 肖宪;;云南大学领导致辞[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10 孙青;;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原蔚;从《2012》到哥本哈根:国际政治的童话或寓言[N];山西日报;2009年

2 褚国飞 整理;查道炯:“外行”国际政治学者如何认识“内行”气候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吕景春;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呈现三大新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蒲晓宇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国际政治社会理论的新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田光强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中说谎行为的理论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李兴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独具特色的国际政治和地区国别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张春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非研究中心;埃及动乱激荡国际政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李兴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从“俄军入侵闹剧”看假新闻背后的硬道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许钺乃 张秋来 黄海敏;东盟华欣峰会务实 一体化进程更明朗[N];经济参考报;2009年

10 见习记者 于盟 侯坤;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教授王联: 利反对派中两股势力左右国家管理的分权协议[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阳丽;信息化时代国际政治霸权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刘斌;新科技革命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王亚栋;能源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李仲天;全球传播语境中的国际舆论调控[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5 王瑞杰;美国国会与中美知识产权问题研究(1989-2005)[D];复旦大学;2007年

6 游战洪;科学家与国际政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06年

7 刘超杰;国际政治中的制裁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8 李世财;全球治理视野下的G20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9 袁正清;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于光胜;文明的融合与世界秩序[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雨;“9.11”后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D];郑州大学;2010年

3 郭玲;国际政治中的软权力因素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张东杰;论国际税收协调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9年

5 赵斌;试析冷战后国际政治中的文化融合[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樊哲旺;西方地缘政治理论与中华和合文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字紫龙;论当代国际政治体系结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爽;冷战后国际政治新形势下的中日关系[D];吉林大学;2008年

9 俞国斌;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10 庞永三;试析全球化时代国际法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本文编号:26433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6433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b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