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非关系的伦理探析(1955-1978)
发布时间:2020-04-30 17:15
【摘要】: 外交伦理既是外交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外交实践的重要依据。中国在几千年的文明延续中形成了丰富而又独特的外交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线的中国传统外交伦理不仅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对外关系的价值形成和行为取向,而且影响着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中国传统外交伦理源于先秦时期,内涵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强不执弱的反霸观念、求同存异的统战观念,也包括重义轻利的国际主义关怀。这些伦理规范促进了中国当代外交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在对新中国成立到七十年代后期中国对非关系伦理因素形成的国际背景、中国对非关系的政治基础和发展进程进行一般考察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传统外交伦理对新中国这段时期(1955—1978)对非关系产生的影响。文章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对非外交的理论和实践在以下三方面与传统外交伦理有紧密联系:首先,中国对非关系有着鲜明的反霸性质,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就全力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反对一切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侵略主义,努力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第二,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友谊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上,中国在发展与非洲国家关系的过程中坚持求同存异原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朋友。第三,中国从建国初期开始就向非洲国家提供国际主义援助,中国的援助以双方平等的国家间关系为基础,并且始终坚守诚信。 传统外交伦理在中国对非外交(1955—1978)开展中不仅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如新中国无私支持非洲国家反霸运动,促进了中非关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而以意识形态划线,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外交空间;中国的国际主义对外援助赢得了非洲国家的普遍欢迎,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脱离国力实际的问题,不利于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 文章最后提出对传统外交伦理与中国对非外交的研究一方面对中国当代对外关系的开展有着重要启示,另一方面对国际关系伦理建设有着深刻借鉴。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829.4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82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邦定;;中国与突尼斯建交的前前后后[J];百年潮;2006年11期
2 周桂银;中国、美国与战争伦理——对朝鲜战争“正义性”的一种比较分析[J];国际观察;2004年02期
3 尹承德;;周恩来总理与中非关系[J];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06期
4 肯尼思·金;许亮;;中国与非洲的伙伴关系[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4期
5 时殷弘;;民族伦理传统与中国的国际伦理观[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3期
6 张湘东;;西方对中国非洲政策与实践的误读[J];和平与发展;2007年01期
7 张妍;论国际机制的正义性问题——兼评美国“新干涉主义”正义观[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06期
8 叶自成,庞s,
本文编号:2646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646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