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论析冷战后俄美关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0-05-25 11:40
【摘要】: 1991年底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国际遗产,苏美关系被俄美关系所取代。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俄罗斯由原来的“一超”变为“一强”。俄虽然国力下降,但其保留的超强军事实力和发展潜力,使俄仍是当前“一超多强”格局中的重要一员。因此,俄美关系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本文拟以冷战后俄美关系的发展变化为线索,着重研究冷战后俄美关系的基本特点,并对影响俄美关系变化的自身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对俄美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一预测。 第一部分,冷战后俄美关系的演变。冷战后俄美关系的发展经历了短暂的“蜜月”、合作与冲突交织期和世纪末的对抗与妥协期三个阶段,总体趋势是由亲到疏、由热到冷,即由初期短暂的“蜜月”到以后矛盾和摩擦增多,特别是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和车臣危机使俄美关系降到了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点。虽然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使俄美关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但仍未改变这种总体趋势。 第二部分,冷战后俄美关系的特点。冷战后俄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呈现出许多特点,主要表现为:1.基于国家利益基础上的俄美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伙伴关系。俄美经济和实力地位的悬殊决定了两者之间不可能真正平等。2.俄美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背道而弛。美力图将俄变为其随从国,防范俄东山再起,以实现美国独霸全球、建立“单级世界”的愿望。而俄则千方百计重振国力,恢复大国地位,谋求与美平起平坐的“平等伙伴”地位。3.美强俄弱、美攻俄守的战略态势将持续若干年。只要俄的虚弱地位不改变,这种战略态势短期内将不会改变。4.目前俄美关系总体上仍以合作妥协为主,但矛盾斗争正在迅速上升。俄美之间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不同,注定了俄美之间难以“相互融合”,矛盾和斗争不可避免,但两国又互有所需,需要合作与妥协,并且合作与妥协是主流。 第三部分,影响俄美关系变化的因素。俄美关系之所以出现由热到冷 的发)民变化,尽管受“一超多强”闲际格局和中国、H本、印度等大国因素 的影响,但影响俄美关系变化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俄美两国自身利益和战略需 要等自身因素。从俄罗斯方面看,影响俄美关系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俄国 内政局的变化。2.俄国内大俄罗斯主义传统及反美情绪的高涨。3.俄周边安 全环境的恶化。从美国方面看,影响俄美关系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二.美国国 内政治的影响。2.美国“冷战思维”的影响。3.美国全球战略的影响。除此 之外,在一些具体问题(如北约东扩问题、车臣问题、NMD问题、独联体 问题等)上存在着严重分歧,也是导致俄美关系变化的重要因素。 最后,对未来俄美关系的预测。未来俄美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斗争与妥 协并存,对话与合作是主流。俄美之间存在看共同利益和相互需要,因而它 们的合作仍将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愈益密切:但在涉及两国国家利益 问题上的矛盾和分歧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存在并表现出来,致使俄美 关系趋于紧张,但还不致于破裂。因此,斗争与妥协并存将是未来俄美关系 发展的主旋律。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D85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恒;;论冷战后美国单边主义的嬗变[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8期

2 张琦慧;;维护世界和平,理性反对霸权——浅析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在我国经济方面的表现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学周刊;2011年21期

3 马浩原;李树广;;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战略的研究[J];物流技术;2011年15期

4 秦秋;;冷战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变革对我国的启示[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5 王海运;;俄罗斯“全面现代化战略”的实施及其对俄美关系的影响[J];俄罗斯学刊;2011年01期

6 黄登学;;俄罗斯外交战略“西向性”调整:背景分析[J];俄罗斯学刊;2011年04期

7 黄登学;;俄美关系“重启”与俄外交新变化[J];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07期

8 赵鸣文;;2010年俄美改善关系的动因及前景[J];和平与发展;2011年03期

9 谭红梅;;韩国近三届政府对朝政策演化特点及实效评析——以“阳光政策”与“实用主义政策”考察为中心[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10 张树华;;冷战后西方民主与民主化研究:理论困境与现实悖论[J];红旗文稿;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余云;;冷战后欧洲主要社会党对社会主义的看法[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2 陆俊元;;冷战后中国在亚太的地缘安全利益[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潘忠歧;;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的变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4 于迎丽;;从遏制走向合作:冷战后的中美不扩散关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5 周均;;从“三横”到“一条”: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目标[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6 李景治;阚道远;;冷战后西欧政党格局的演变与启示[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余建军;;冷战后的美国和亚太多边安全——从老布什政府到小布什政府[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8 何奇松;;冷战后的法国军事转型[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9 汪新生;王春强;;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东亚地区和平[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10 张志刚;;关于宗教的社会作用或文化功能的再认识——由宗教与冷战后国际热点问题引发的理论反思[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温宪 张光政;美俄完成冷战后最大规模间谍交换[N];人民日报;2010年

2 新华社记者 周晓华 张金海 陈俊锋;苏美和俄美关系百年风云[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3 华木兰 尹元;夫妻冷战后的“五个一”[N];河南科技报;2001年

4 王宏彬;2012年前普京不寻求当总统[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韩显阳;中东欧国家忧虑俄美关系“重启”[N];光明日报;2009年

6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王正泉;间谍案撕不破俄美关系[N];法制日报;2010年

7 马建光;“间谍门”考验俄美关系[N];解放军报;2010年

8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张光政;再“重启”,俄美关系未获突破[N];人民日报;2011年

9 谢荣;俄美关系将走向何方[N];经理日报;2003年

10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杨政;俄美关系“非敌非友” 还会长期持续[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聪;冷战后美国输出民主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丁超;冷战时期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鹏辉;1992年以来俄美在核问题和欧洲安全领域的合作与矛盾[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陈柯旭;美国中亚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赵跃钦;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周明;冷战后印度中亚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7 封帅;冷战后英国的俄罗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朱立群;冷战后欧洲安全结构研究[D];外交学院;2001年

9 林婕;冷战后北约东扩与美欧关系[D];武汉大学;2005年

10 赵淑芳;普京执政以来的俄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春娟;论析冷战后俄美关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孙景民;冷战后俄美关系析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吕亚军;冷战后菲律宾的安全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相艳;冷战后美国中东政策评析[D];西北大学;2003年

5 王小润;论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焦玉石;经济全球化与冷战后国际体系[D];武汉大学;2005年

7 范升龙;冷战后联合国与人道主义干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管恩霞;冷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援助分析[D];外交学院;2008年

9 张静;论冷战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蓝茵茵;解读当代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复兴[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800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6800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d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