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国和平崛起中的文化力与文化认同困境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28 16:02
【摘要】: 冷战后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动导致了国际政治内涵的演变,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较量中的作用越来越凸出,日益成为衡量一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军事实力的高速增长,以及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多,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的焦虑、恐惧和误解也逐渐扩散开来,“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的甚嚣尘上,根本原因在于中外文化的差异产生的对中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曲解、误解等不支持不认同现象,这种文化认同困境已经构成中国和平崛起道路上的严重阻碍。近年来中国对文化力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共十六大之后,中国在继续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力推动理论及理念创新、加速制度建构、加强文化产业化发展等,全方位为中国文化力量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的文化力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软力量建设明显滞后于硬力量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改变,文化力薄弱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 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如何加强文化建设,使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得到改善和提高,获得更多的国际理解和认同,是中国在和平崛起道路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就此为出发点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在第一章从文化的视角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命题进行概念性解读,介绍“和平崛起”的内涵,在回顾历史大国兴衰经验和中国现实处境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和平崛起道路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并从“和平”特色中发掘中国崛起的文化使命和对打造中国文明形象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是将文化视为一种“力”,探析它在中国和平崛起中的作用机制。对“文化力”概念的由来和演变作了理论梳理,就文化在国际政治中的理论角色和实践作用进行阐述,从“提升综合国力”、“激发民族创新力”、“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增强国家凝聚力”和“获得国际理解和认同”五个角度详细分析了文化力对中国崛起的作用。 第三部分力图从中西文化的本质性区别解释中国现实发展中所遭遇的文化冲突和认同困境。首先从地理特征、社会关系和精神信仰三个领域对中西文化的特质性区别作概括性分析,然后从理论和历史两个角度分析文化冲突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并从中获取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启示。最后从中国人文化身份的“自我”与“他我”双重认同焦虑解释中国文化认同困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第四部分是对中国如何增强文化力,突破文化认同困境的策略分析。在坚持多样性、平等性、互利性的原则基础上,坚守自我主流文化特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扩大文化的多层次交流,从而在提升中国文化的认同感的同时,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为中国和平崛起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8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赫曦滢;曹甲申;;和谐世界:和平崛起语境下的国际秩序新诉求[J];社科纵横;2011年05期

2 梁继威;;试论胡锦涛的时代观[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3 宋效峰;;国际威望政策与中国的和平崛起[J];晚霞;2011年14期

4 石瑛;刘国建;;论实验标准化语境下的技术权力[J];人民论坛;2011年20期

5 王义桅;;超越和平崛起——中国实施包容性崛起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能性[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08期

6 须俭;;文化软实力是推动发展的硬道理[J];群众;2011年07期

7 王蒙;;文化强大需要三种力量[J];共产党员;2011年14期

8 郑坚;;“作伙出头天” 共兴大中华——台湾光复六十五周年感悟[J];台声;2010年10期

9 ;发刊词[J];俄罗斯学刊;2011年01期

10 阎荣舟;;论点摘编[J];党政干部参考;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中明;;论大国[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全球化进程中的东亚与美国”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2 李毅多;;“和平崛起”与国际规则[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WTO专门委员会2004年年会会议手册[C];2004年

3 陈志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和平崛起的理论基石[A];上海市社联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4 王子华;;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世界的福音——郑和下西洋给出的回答[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5 薛漪波;;文化力量与医院发展[A];全国职工医院管理学术年会暨优秀院长表彰会资料汇编[C];2005年

6 谭长贵;;中国和平崛起的灵魂所在是思想崛起[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沈逸;;从“拒斥”到“塑造”:国际规范与中国的和平崛起[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8 刘金祥;;论邓小平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贡献[A];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黑龙江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4年

9 张宝通;;认识农民工的历史地位 发挥农民工的经济作用[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10 张宝通;;认识农民工的历史地位 发挥农民工的经济作用[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承志;在和平崛起中向航海强国迈进[N];中国水运报;2005年

2 陈晓玉;为和平崛起努力[N];光明日报;2004年

3 庞中英;“和平崛起”的可能和困难[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民族团结统一 中华和平崛起[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5 赵伟;“清明”的文化力量[N];宿迁日报;2011年

6 卫建林 全国政协委员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文化力量的历史逻辑与理论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施维;培育农民自己的文化力量[N];农民日报;2011年

8 记者 王坤宁;用文化力量科学精神做好主题出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9 何星亮;文化力量如何增强[N];学习时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孙昊;牡丹江 用文化力量激活雪城梦想[N];黑龙江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兵彦;中国和平崛起:概念、历史、环境、路径[D];暨南大学;2009年

2 庄悦群;可持续发展位与当代国际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3 高健;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哲学基础及其批判[D];复旦大学;2010年

4 杨守明;中国和平崛起要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立兴;国际经济协作背景下的中国财政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6 陈桂尧;中国大学参与国家创新系统的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孟远;歌剧《白毛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8 李艳丽;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政治经济分析[D];厦门大学;2008年

9 孙葆丽;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价值的历史流变[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10 王有升;被规限的“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玉祺;中国和平崛起中的文化力与文化认同困境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2 严珊珊;中国对外“和平崛起”发展战略中的政府信息公开因素[D];暨南大学;2010年

3 余丽;试论“和平崛起”思想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D];郑州大学;2004年

4 郭俊佳;“凶猛雄狮”还是“温和大象”?[D];外交学院;2005年

5 陈海影;文化的叠加力量[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6 张东亮;论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必然性[D];河南大学;2005年

7 尹栾君;新国际关系体系与中国的和平崛起[D];吉林大学;2005年

8 张琦;国际秩序、地区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崛起[D];山东大学;2005年

9 周勤;论周恩来的和平与发展思想[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孔凡河;冷战后中国新安全观论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85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685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d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