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逊政府对中国首次核试验的认知与反应(1964—1966)
发布时间:2020-06-04 01:46
【摘要】: 本文以约翰逊政府对中国首次核试验的认知与反应为研究对象,通过解读大量新近解密的外交档案,深入探究上世纪60年代中期,约翰逊政府对华政策和核不扩散政策的演变过程,并运用建构主义的分析框架,探询这些政策演变的深层动因。 在约翰逊政府看来,中国核试验的意义主要在于对周边亚洲国家的心理影响,并会引发世界其他国家的核扩散倾向。为此,约翰逊政府在对中国首次核试验作出应对时,一方面极力安抚亚洲“自由国家”,强调美国的集体安全承诺;另一方面,调动舆论工具极力谴责中国的核试验,希望把中国的“核扩散”行为推向国际道义的对立面。约翰逊政府认为中国会利用核试验的政治影响以“颠覆”的手段对周边小国实施间接侵略,寻求在亚洲的霸权。在对华政策方面,约翰逊政府一方面通过“升级越南战争”来强化对中国“扩张”的遏制,另一方面固守将中国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的立场,以免被认为“鼓励侵略”。但是,在中国核试验的影响下,国际社会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空前高涨。两难之下,约翰逊政府在1966年做出了对中国“遏制而不孤立”的政策调整。在核不扩散方面,面对中国核试验促动下,许多国家出现的发展本国核力量的动向,约翰逊政府经过反复权衡,决定实施严格的核不扩散政策,甚至不惜向盟国施压,向苏联示好,促成《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订立,向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建立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 从建构主义的身份理论视角进行分析,美国具有“对抗共产主义扩张的民主国家”身份,“大西洋联盟领袖”和“亚洲反共阵线守护者”的类属身份,以及“阻止核扩散的核大国”的角色身份。这几种身份在应对中国首次核试验这一重大国际事件时被同时激活,表现出不同侧面的国家利益。约翰逊政府面对多种身份建构出的不同利益,在是否“孤立”中国问题上,游移不定,难以取舍。“遏制而孤立”的对华政策,其实质就是对这种两难困境作出的应对。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871.2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8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颖,潘敬国;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对台政策探析[J];国际论坛;2004年01期
2 潘一宁;;约翰逊政府与美国的越南战争困境(1967—1968)[J];东南亚研究;2007年06期
3 托玛斯·施瓦茨;邓峰;;戴高乐的挑战:约翰逊政府与1966-1967年的北约危机[J];冷战国际史研究;2008年01期
4 刘子奎;;试析约翰逊政府对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策略与意图[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05期
5 刘子奎;;约翰逊政府对中苏冲突的认识与对华政策[J];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02期
6 许加梅,王环;评析约翰逊总统时期美国对华政策[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岕斯,
本文编号:26956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695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