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建交及其对两极格局的冲击述论
发布时间:2020-06-09 06:55
【摘要】:二战后形成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以美苏为首组成的两大阵营的斗争由此开始,其核心是冷战与反冷战、遏制与反遏制。这一时期横穿整个50年代后60年代初。两极格局的国际背景把中国和法国分割为两个不同的世界,加入了两大阵营的对抗之中。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世界格局的分化、改组为中法两国的接近提供了契机。60年代初,中美对抗尚未消除,中苏分裂又接踵而至,中国的安全受到两个方面的压力,它促使中国调整对外政策,在“中间地带”寻求盟友,以建立反美反苏的国际统一战线。与此同时,戴高乐重新执政后实行戴高乐主义,向美国的盟主地位发起挑战,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维护法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 在此国际背景下,中法这两个在各自的阵营中分别有影响的大国,为捍卫本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形成共识,克服两国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于1964年1月27日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中国和法国从各自的阵营中分离出来并建立外交关系,与本国国力的增长密切相联。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法两国在国防、科技、经济上都具有一定的实力。实力是一国外交的基础。在实力增强的情况下,两国的对外政策都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同一时期的美苏实力相对衰落,这样,战后形成的国际战略力量结构发生了变化,表明在美苏两极均势格局下开始出现了其他力量中心。尽管这些力量中心还不能单独与美苏相抗衡,但它们的联合斗争势必对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冲击。中法建交一方面体现了戴高乐反对美苏主宰世界,垄断国际事务,追求自主独立大国地位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则是中国60年代抗衡美苏的“第二中间地带”理论的实践。在国际问题上,中法两国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国际事务已不是美苏所能左右,从而使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加快世界格局由两极向多极格局演变的趋势。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D829
本文编号:2704320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D829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艳丽;戴高乐第二次执政时期法国对华外交研究1958-1968[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043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704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