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美关系中的核问题:回顾与前瞻

发布时间:2020-06-17 02:35
【摘要】:核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变量,同时,中美关系的状况也对两国之间的核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二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目前学界对这种互动关系着笔不多,本文是对这种互动关系的一个初步探讨。 文章共分四章。第一章论述了美国战后初期奉行核垄断政策,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敌视与遏制政策,对中国进行多次核讹诈、核威胁。中国面对美国的遏制与威胁,为了国家安全,采取了发展核武器,以“核”对“核”的政策,美国对中国研制核武器反应强烈,核问题进一步恶化了中美关系;第二章分析了中美在国际以及双边核问题上的立场与斗争。自从中国成功研制出核武器以后,中美之间的核问题开始主要集中在核武器的扩散问题上。中美围绕防扩散展开了一系列斗争与磨合。由于中国对防扩散认识上的改变以及国际大环境的变化,中美在核领域的也开始了初步交往与合作。但美国对中国在核问题上的国际合作持怀疑态度,这种不和谐的音符在中美建交后也依然存在,中美关系的发展并不顺利;第三章着重分析了冷战后中美在核问题上的斗争与合作。冷战后国际环境的变化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极为不利。美国利用多个议题对中国打压,但是,在经过中美之间的数轮较量之后,美国认识到,与中国为敌是不明智的,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在核领域也是如此,因此,中美在斗争的同时也在核领域进行了合作,如防扩散和核能方面。在综论部分,文章对中美之间的核问题做了全面的回顾,论述了中美核问题的由来,70、80年代中美在核问题上的分歧与斗争以及初步合作,90年代以后的斗争与合作交织,总结了中美关系与核问题的互动规律,展望了21世纪中美关系的前景,并对中美关系以后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D829.1;K2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旭红;论“黄祸论”的形成根源及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陈从阳;20世纪70年代末中美建交中的经济因素[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3 刘舸;建国前后影响中国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陆玮;反对“台独”:蒋家父子坚持“一个中国”[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臧运祜;20世纪前半期的中日美三角关系述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6 金晶;;张之洞与中美华工交涉[J];八桂侨刊;2006年04期

7 宫炳成;冷战后台湾因素对中、美、日关系的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王培;六十年代中期中共转变经济建设方针的原由[J];北京党史研究;1998年03期

9 赵文莉;;孤立主义势力对美国远东政策的影响[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任海鹏,武军;1949—1972年美国对华政策及其演变[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程珂;;中国学者对建国前后中共对美政策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超;;当代中国身份定位的演变对其参与国际合作的影响[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3 赵学功;;略论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转变[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二辑)[C];2005年

4 汪小平;;墨钱特台湾之行与1949年美国对台政策[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2年卷)[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王娟娟;合作与纷争:艾森豪威尔时期美英核关系考察[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陈东;国民政府江西第五次剿共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6 崔海波;“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中国与国联的交涉[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传利;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缔结、运用及终止[D];南京大学;2011年

8 张润;毛泽东联美抗苏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强;中国和平崛起的可行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戚尔达;保罗·尼采与杜鲁门时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订[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平;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与“孙立人事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晓虎;从国家利益视角浅析冷战时期中埃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丁芹伟;中苏同盟破裂原因新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广峰;战后国际格局下的琉球问题[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陈翠萍;冷战后美日对台军事安全合作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李晓华;抗战期间西方记者在华活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维;20世纪20年代“门户开放”原则下的美国对华政策[D];苏州大学;2010年

8 张先其;“一国两制”构想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胡珊珊;论和合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10 耿直;早期美国华工的命运(1865—1894年)[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169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7169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e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