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中的核问题:回顾与前瞻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D829.1;K2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旭红;论“黄祸论”的形成根源及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陈从阳;20世纪70年代末中美建交中的经济因素[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3 刘舸;建国前后影响中国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陆玮;反对“台独”:蒋家父子坚持“一个中国”[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臧运祜;20世纪前半期的中日美三角关系述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6 金晶;;张之洞与中美华工交涉[J];八桂侨刊;2006年04期
7 宫炳成;冷战后台湾因素对中、美、日关系的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王培;六十年代中期中共转变经济建设方针的原由[J];北京党史研究;1998年03期
9 赵文莉;;孤立主义势力对美国远东政策的影响[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任海鹏,武军;1949—1972年美国对华政策及其演变[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程珂;;中国学者对建国前后中共对美政策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超;;当代中国身份定位的演变对其参与国际合作的影响[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3 赵学功;;略论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转变[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二辑)[C];2005年
4 汪小平;;墨钱特台湾之行与1949年美国对台政策[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2年卷)[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王娟娟;合作与纷争:艾森豪威尔时期美英核关系考察[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陈东;国民政府江西第五次剿共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6 崔海波;“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中国与国联的交涉[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传利;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缔结、运用及终止[D];南京大学;2011年
8 张润;毛泽东联美抗苏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强;中国和平崛起的可行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戚尔达;保罗·尼采与杜鲁门时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订[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平;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与“孙立人事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晓虎;从国家利益视角浅析冷战时期中埃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丁芹伟;中苏同盟破裂原因新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广峰;战后国际格局下的琉球问题[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陈翠萍;冷战后美日对台军事安全合作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李晓华;抗战期间西方记者在华活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维;20世纪20年代“门户开放”原则下的美国对华政策[D];苏州大学;2010年
8 张先其;“一国两制”构想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胡珊珊;论和合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10 耿直;早期美国华工的命运(1865—1894年)[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169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716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