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利益集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D8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骆莉;冷战后文莱的对华关系与政策[J];东南亚研究;2000年04期
2 黄靖;;新美国亚太战略与对华政策的演变[J];新远见;2007年07期
3 贾昕昕;浅析冷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两面性[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年01期
4 郑青江;论美国对华政策的现状与走向[J];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Z1期
5 邢慧丽;试析当前美对华政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6 潘琪昌;;关于德国调整其对亚洲及对华政策的报告[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年11期
7 程昆;;从世纪之初的中美关系看中国的“和平崛起”[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范建中;俄罗斯政界与学者的对华政策意向[J];今日东欧中亚;1998年06期
9 刘顺经;美对华政策的四条规则[J];人民论坛;1996年11期
10 代帆;;国家安全与对外政策:阿基诺三世的对华政策及其启示[J];国际关系研究;201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廉德瑰;;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历史与政治分析[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4年第3期(总第116期)[C];2014年
2 武寅;;在“战后日本对华政策高端论坛”上的致辞[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4年第3期(总第116期)[C];2014年
3 姜弘;;论日本积极和平主义与对华政策[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4年第3期(总第116期)[C];2014年
4 吴志成;袁婷;;法国对华政策的历史演进:从戴高乐到萨科齐[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七辑)[C];2010年
5 李亮;单冠初;;英国对华政策调整与《中英关税条约》[A];近代中国(第二十三辑)[C];2014年
6 杨彪;;战后初期美国政府与军方在对华政策上的争论及其影响[A];近代中国(第八辑)[C];1998年
7 邢悦;;文化价值观在对外政策中的重要作用[A];公共外交季刊2015年第3期秋季号[C];2015年
8 于鲁江;;浅析政治文化与中国的对外政策[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9 许盛恒;林和坤;;1933—1939年(备战的主要阶段)法西斯德国的对外政策(上)[A];南开史学(1985年第1期)[C];1985年
10 朱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政策的调整[A];中国与世界观察(2008年第3、4期合刊 总第12、13期)[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际问题专家 华益文;言行不一是美对华政策硬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2 刘卫平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研究员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美对华政策能否更具建设性?[N];华夏时报;2015年
3 李晓岗;美国因何调整对华政策[N];中国财经报;2006年
4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干校副教授 特约撰稿 张梅;美对华政策演变及中美关系前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5 本报驻美国记者 杨丽明;中美关系不再“脆弱” 奥巴马对华政策没有“备用选项”[N];中国青年报;2009年
6 徐翼;美对华政策新思路趋向务实[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7 勤耕;美调整对华政策[N];酒泉日报;2005年
8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 菲律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代帆;集团利益背景下的菲律宾对华政策[N];环球时报;2018年
9 记者 宜宇;“冷战后近邻国家对华政策研究”结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本报驻澳大利亚特派记者 李锋;澳工党党首:不追随美对华政策[N];环球时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达;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决策层的认知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2 金是用;安全与发展:二战以来中国—菲律宾关系之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3 罗希;21世纪初老挝对华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蒋晓燕;美国国会与对华安全决策(1989-2003)[D];复旦大学;2004年
5 谢莉娇;乔治·W布什对华政策研究—一种层次、系统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6 杨晓燕;欧洲主义还是大西洋主义?[D];复旦大学;2008年
7 赵银亮;东南亚区域制度变迁与对外政策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潘亚玲;“9·11”后的美国爱国主义与对外政策[D];复旦大学;2007年
9 王蓉霞;英国和日本在中国(1925—1931年)[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10 欧兰;中国崛起对泰中关系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山丹;冷战后利益集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丽琴;论冷战时期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中美意识形态因素(1949-1972)[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社论;冷战后美国对华接触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4 陈漫欣;英国卡梅伦联合政府时期对华政策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5 宗金北;尼克松政府对华政策战略调整的原因[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燕;国内政治与菲律宾对华政策[D];湘潭大学;2016年
7 卡奥(Keomaniwan NANTHASANE);冷战后老挝对华政策及其影响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王雪婷;1945-1950年苏联对华政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梁昌金;冷战后澳大利亚对华政策分析[D];新疆大学;2008年
10 李顺成;21世纪初澳大利亚的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对中澳关系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2720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720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