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冷战后的中国联合国外交

发布时间:2020-06-23 13:25
【摘要】: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联合国的关系走过了曲折的历程。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以后,逐渐参与到联合国的各项工作中,与其他国家一道,在联合国的舞台上开展了广泛的外交活动。 冷战结束以后,以美苏对抗为特征的两极格局崩溃,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这为联合国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冷战后的世界仍不安宁,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南北差距依然存在、全球性问题不断增多,世界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联合国。中国政府在冷战后也开始调整外交战略,将联合国视为重要的外交平台。通过这个外交平台,中国可以更好地参与国际机制,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外交。在这个外交平台上,还有助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因此,研究冷战后的中国联合国外交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中国外交的角度对冷战后中国在联合国开展的活动和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探讨,认为冷战后中国联合国外交的内容十分丰富。一方面,中国广泛参与了联合国各领域的活动。这主要包括:在政治与安全领域的活动,在经济与发展领域的活动以及其它领域的活动。另一方面,中国积极支持联合国的改革。中国政府不仅在各种场合表明对联合国改革的态度,而且还以文件的形式确立了中国政府的原则和立场。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联合国改革的具体工作,推动了联合国改革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未来的联合国外交中,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还应灵活巧妙地使用否决权。面对联合国改革这一浩大工程,中国应保持主动性,审慎对待各种不同的改革意见和方案,促进联合国的改革健康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人类的共同发展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8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清敏;;冷战后中国参与多边外交的特点分析[J];国际论坛;2006年02期

2 谢立言;;中国外交的多边主义转型及其解释[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3 成志杰;王宛;;金砖国家治理型国际机制:内涵及中国的作为[J];国际关系研究;2014年04期

4 赵长峰;薛亚梅;;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机制及中国的战略选择[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05年04期

5 朱旭峰;;二轨国际机制与中国思想库发展[J];公共外交季刊;2013年04期

6 焦世新;;中国融入国际机制的历史进程与内外动力[J];国际关系研究;2013年01期

7 刘美武;;重叠国际机制与非洲减贫[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04期

8 刘宏松;;非正式国际机制与全球福利[J];国际观察;2010年04期

9 王明国;;试析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国际机制论[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郭丽;;国际机制理论研究初探[J];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旭峰;;二轨国际机制与中国思想库发展[A];公共外交季刊2013年冬季号第3期(总第16期)[C];2013年

2 殷翔;;国际机制研究与美欧反恐合作[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3 吴文兵;;国际机制变迁的动因及其批判[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4 夏立平;;论当代国际机制发展趋势与中国的选择[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5 李威;;论中美“碳外交”的协调与互动[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刘杰;;中国和平发展的“机制化生存”理念[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7 夏海斌;;外交功能的经济化——中国“外交资源”的经济效应[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余丽;;从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看和谐世界的建构[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党领导的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与经验[A];光辉的历程 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建设主要成就与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公龙;;论中国外交的观念变革[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平;在多边外交中期待更有力的国际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记者 明海英;构建新的国际机制和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3 记者 潘寅茹;国际机制频遭挑战 反全球化恐引发黑天鹅事件[N];第一财经日报;2019年

4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章正 实习生 王玲 孙一秋;中国青年的底气从何而来[N];中国青年报;2017年

5 本报记者 莫莉;G20成为应对危机的核心国际机制[N];金融时报;2016年

6 记者  张茧 通讯员  王怡;筱溪水电站接轨清洁发展国际机制[N];湖南日报;2006年

7 刘杰;国际机制与国家主权的价值悖论[N];学习时报;2003年

8 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夏立平;战后秩序演进中的国际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9 朱杰进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上海峰会成加强亚信机制建设契机[N];文汇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许晖;WTO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霍淑红;国际非政府组织(INGOs)的角色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赵永成;人权保护的国际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3 李小军;导弹扩散及其控制制度[D];复旦大学;2006年

4 焦世新;利益的权衡:美国在中国加入国际机制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7年

5 于营;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房慧贞;共有利益与中国和平发展[D];外交学院;2012年

8 耿鹏涛;新中国外交观念的构成与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9 都允珠;后冷战时期中国周边区域多边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杨晓萍;中国外交中的观念因素[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侣萍;冷战后的中国联合国外交[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武宇琪;“一带一路”:正在生成的新兴国际机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8年

3 王肖肖;全球治理中的“软机制”与“硬机制”的机制间合作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年

4 张晋伟;国际机制的俱乐部模式及其对亚投行的启示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5 闵文飞;二十一世纪中国参与国际机制建设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6 罗艳琦;管制轻小武器非法贸易国际机制的有效性研究[D];外交学院;2014年

7 王永刚;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困境与变革:一种国际机制变迁的视角[D];复旦大学;2009年

8 姜春娥;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经验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9 张晓溪;国际机制与中国的参与战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浩;迈向世界大国之路——对中国实施多边外交的探讨及展望[D];外交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2727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727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5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