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国共产党求同存异外交原则的历史演进及其实践

发布时间:2020-06-30 23:12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求同存异原则对中国的外交事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初期,周恩来同志首倡求同存异原则,使新中国得以打破孤立,新生政权得以巩固并发展。七十年代,在求同存异外交原则指导下,我国解冻了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并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本着“求同存异”精神,继续保持并发展了与西方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友好关系,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东欧剧变后,我们本着不干涉他国内政,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的原则,继续与之保持了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更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求同存异原则,用“一国两制”的模式,实现了港澳回归祖国的夙愿,使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进。 求同存异外交原则还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顺利实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世界各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只有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和平共处,才能真正发展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进入21世纪后,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国际格局尚未形成的情况下,世界主要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进程正在加快,大国关系加速整合。伊拉克战争的爆发表明美国正在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单边主义,实行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竭力谋取世界霸权。世界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继续加深,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矛盾焦点。然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依然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和追求。当今世界动荡不安,各种冲突和矛盾不断显现虽然同许多因素有关,但和平与发展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是一个主要原因,并更多地体现在南北关系上,其原因在于:第一、霸权主义对世界形势的冲击相当严重。冷战后由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国际霸权主义、单边主义有了新的发展,给世界和平与稳定带来许多严峻问题。霸权主义同一些地区性民族宗教冲突交织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南北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第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不合理、不公正的因素在全球化趋势的作用下,负面影响更加突出,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问题上的困境,也加深了南北之间的矛盾。第三、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的各种问题正在新的领域,以新的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8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春雷;;风险社会境遇中的民主政治重构[J];理论导刊;2011年08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祝德科;求同存异 共同发展[N];陕西日报;2001年

2 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 韩文藻;彼此尊重 求同存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3 郝铁川教授;数学与法律:求同存异[N];检察日报;2002年

4 步柏俦;略论求同存异[N];人民政协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岳莉;2002中外创投求同存异[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6 万俊人(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自下而上 求同存异[N];中国艺术报;2000年

7 记者 曾虎 车玉明;求同存异 共谋发展[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8 本报驻堪培拉记者 戴 军;求同存异互敬互重[N];光明日报;2002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 王缉思;求同存异 稳定大局(专论)[N];人民日报;2002年

10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杨成绪;冷战葬礼后的求同存异[N];文汇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欢雪;中国共产党求同存异外交原则的历史演进及其实践[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2 郭峻岭;周恩来“求同存异”外交思想与中国外交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牛怀志;索尔兹伯里外交政策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孙坚;从伊拉克战争看英美特殊关系[D];兰州大学;2009年

5 唐仲春;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对外党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玲;建国初期多边外交的实践及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7 王靖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质及我国的路径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本文编号:27359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7359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f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