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卢武铉政府“东北亚均衡者”论和韩美同盟的未来

发布时间:2020-07-05 05:19
【摘要】: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探讨韩美同盟中集体认同的变化以及韩美同盟的走向,并从国家身份认同的理论角度探讨卢武铉政府的“东北亚均衡者”论,分析其主要内容并进行评估。本文的研究目的有四个,第一,探讨韩美同盟中集体认同的变化;第二,分析国际社会对韩国国家身份认同变化的影响;第三,分析卢武铉政府提出“东北亚均衡者”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其效用进行评估;第四,分析两种认同的变化对韩美同盟关系的影响,并分析韩美同盟的未来走向。 集体认同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它是在不同的国际、国内环境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结果,因此经常处于不稳定的变化当中。集体认同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和“同质性”三个变量。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出于战略利益的考虑,韩国则需要前者的军事保护和经济扶持,两国结成同盟,当时的韩美面临着共同的“共产主义威胁”。冷战结束后,韩国发展成一个民主国家,韩美同盟的共同威胁消失,韩国并且在经济上逐渐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因此韩美同盟出现了松动的迹象。 国家身份认同是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与国际社会相关联,具有变化性的特征,国家身份认同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国家身份认同会发生不同;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其身份认同也不同。韩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处于东北亚各大国战略利益的“前哨”,长期以来,韩国都是美国忠实的追随者。冷战结束后,韩国和东北亚各国都保持着稳定的良好关系,先后和中国、俄罗斯建交,建立了全面发展的韩中关系以及建设性的韩俄关系。与日本方面,虽然在主权领土完整、历史问题等方面矛盾突出,但对于发展面向未来的韩日关系影响并不大。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韩国国内力量的壮大,韩国逐渐意识到改变其国家身份认同的必要性。卢武铉政府适时地提出了“东北亚均衡者”论,其目的是要在东北亚谋求发挥平衡作用。 然而,从消极面来看,东北亚区域安全机制尚未建立,朝核问题犹存、南北朝鲜分裂、中日矛盾日益突出,加上大国的霸权竞争,东北亚地区仍不稳定。为了吸取历史教训,避免再次陷入战争的泥潭,韩国必须平衡大国之间的关系,对稳定东北亚地区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显然所起作用不大。 军事同盟一直是韩美同盟关系中的重点,但由于双方在战略上的变化,这种军事同盟关系开始变得脆弱。美国大规模调整了驻韩美军的规模,并将其驻地南撤;其次,日美同盟日益加强,引起了韩国的担心。但面对不稳定的东北亚地区、悬而未决的朝核问题以及相对落后的本国军事实力,韩国仍需要美国的军事存在。美国也需要韩国这个东北亚的“战略前哨”,虽然韩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同盟的合作范围,但其限制的空间不大。韩美同盟将仍然存在,双方将在合作、竞争、协调、分歧的状态下,经历由主从到平等的变化调整。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831.2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度;;比较视角下的东北亚区域意识:共同命运对集体认同的关键影响[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2 张全义;;全球认同生成路径及其困境分析——世界国家还是国家世界?[J];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02期

3 郑先武;;东南亚区域间主义的历史考察[J];南洋问题研究;2011年02期

4 巩克菊;丁燕;;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再认识——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维度的解读[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袁金辉;;论欠发达地区社会建设中的“包容式治理”——以重庆市巫溪县为例[J];学术交流;2011年07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华;;集体认同的变迁与重构——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基础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马珂;;后民族主义集体认同的建构——争论及其启示[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3 童世骏;;政治文化和现代社会的集体认同——读哈贝马斯近著两种[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4 廖丽;;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问题反思与重构——以和谐世界理念为视角[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5 张雪鹏;;利益、权力、机制和认同:国际反恐合作的多维分析[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6 谢静;陈俊美;;共意建构:媒介素养教育行动的动员与组织——以复旦大学“媒介素养行动小组”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7 钱锦;高湘萍;;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模式研究——人际吸引行为[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牟丽霞;陈永胜;;中国城市居民社区感:概念、结构和测量[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孙玮;;“发现上海”——《申江服务导报》都市空间生产分析[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10 周诗岩;;都市构形的可通约性:形象、想象与共同在场[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谨平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集体认同的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林军;增强城市认同 构建和谐杭州[N];杭州日报;2007年

3 潘一禾;创建杭州的城市文化认同[N];杭州日报;2007年

4 刘泓;国族与国族的认同[N];学习时报;2006年

5 北京尚朴中医诊所 郝学兵邋北京中医药学会 张炳厚;易道素养与气化认同[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6 韦兴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及保护的意义[N];贵州民族报;2008年

7 蔡臻欣;购沽轮炒:一个权证玩家的震荡市生存之道[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8 施耐德 (AxeI Schneider);调和历史与民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黄洋;新美利坚帝国——不切实际的幻想[N];社会科学报;2004年

10 李雅慧;以偏概全 爱走极端[N];中华新闻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明;欧洲联盟的集体认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张全义;全球集体认同的生成与模式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张云燕;社会建构主义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D];复旦大学;2004年

4 马珂;后民族主义的欧洲观:哈贝马斯及其批评者[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封永平;大国崛起困境的超越:认同建构与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探索[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杨筱;认同与国际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饶义军;多元现代性与政治发展[D];浙江大学;2009年

9 肖f^;权力、制度与文化[D];吉林大学;2006年

10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旭婷;卢武铉政府“东北亚均衡者”论和韩美同盟的未来[D];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2008年

2 李细兰;集体认同与东亚地区主义的建构[D];吉林大学;2005年

3 廖维;欧洲教育计划对欧盟集体认同的促进[D];四川大学;2007年

4 牟丽霞;城市居民的社区感:概念、结构与测量[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5 洪登海;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东北亚区域安全合作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余如英;大学生学校社区感量表的编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7 彭芳;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分析东盟建构安全共同体的缺失[D];暨南大学;2006年

8 田洁;话语的社会构建作用[D];东华大学;2005年

9 郭萍;东亚地区认同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10 刘阳;创造性的体验[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2742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742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0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