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武铉政府“东北亚均衡者”论和韩美同盟的未来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831.2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度;;比较视角下的东北亚区域意识:共同命运对集体认同的关键影响[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2 张全义;;全球认同生成路径及其困境分析——世界国家还是国家世界?[J];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02期
3 郑先武;;东南亚区域间主义的历史考察[J];南洋问题研究;2011年02期
4 巩克菊;丁燕;;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再认识——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维度的解读[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袁金辉;;论欠发达地区社会建设中的“包容式治理”——以重庆市巫溪县为例[J];学术交流;2011年07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华;;集体认同的变迁与重构——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基础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马珂;;后民族主义集体认同的建构——争论及其启示[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3 童世骏;;政治文化和现代社会的集体认同——读哈贝马斯近著两种[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4 廖丽;;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问题反思与重构——以和谐世界理念为视角[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5 张雪鹏;;利益、权力、机制和认同:国际反恐合作的多维分析[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6 谢静;陈俊美;;共意建构:媒介素养教育行动的动员与组织——以复旦大学“媒介素养行动小组”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7 钱锦;高湘萍;;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模式研究——人际吸引行为[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牟丽霞;陈永胜;;中国城市居民社区感:概念、结构和测量[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孙玮;;“发现上海”——《申江服务导报》都市空间生产分析[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10 周诗岩;;都市构形的可通约性:形象、想象与共同在场[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谨平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集体认同的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林军;增强城市认同 构建和谐杭州[N];杭州日报;2007年
3 潘一禾;创建杭州的城市文化认同[N];杭州日报;2007年
4 刘泓;国族与国族的认同[N];学习时报;2006年
5 北京尚朴中医诊所 郝学兵邋北京中医药学会 张炳厚;易道素养与气化认同[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6 韦兴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及保护的意义[N];贵州民族报;2008年
7 蔡臻欣;购沽轮炒:一个权证玩家的震荡市生存之道[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8 施耐德 (AxeI Schneider);调和历史与民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黄洋;新美利坚帝国——不切实际的幻想[N];社会科学报;2004年
10 李雅慧;以偏概全 爱走极端[N];中华新闻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明;欧洲联盟的集体认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张全义;全球集体认同的生成与模式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张云燕;社会建构主义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D];复旦大学;2004年
4 马珂;后民族主义的欧洲观:哈贝马斯及其批评者[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封永平;大国崛起困境的超越:认同建构与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探索[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杨筱;认同与国际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饶义军;多元现代性与政治发展[D];浙江大学;2009年
9 肖f^;权力、制度与文化[D];吉林大学;2006年
10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旭婷;卢武铉政府“东北亚均衡者”论和韩美同盟的未来[D];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2008年
2 李细兰;集体认同与东亚地区主义的建构[D];吉林大学;2005年
3 廖维;欧洲教育计划对欧盟集体认同的促进[D];四川大学;2007年
4 牟丽霞;城市居民的社区感:概念、结构与测量[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5 洪登海;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东北亚区域安全合作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余如英;大学生学校社区感量表的编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7 彭芳;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分析东盟建构安全共同体的缺失[D];暨南大学;2006年
8 田洁;话语的社会构建作用[D];东华大学;2005年
9 郭萍;东亚地区认同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10 刘阳;创造性的体验[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27421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742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