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晚清蒲安臣使团与日本岩仓使团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8 03:13
【摘要】:1868年2月和1871年12月,晚清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分别派出了蒲安臣使团和岩仓使团出使西方。这是中日两国被迫走向世界开展近代外交的第一次重大行动,比较分析中日两国的这种使团外交活动的异同点,有利于深化关于中日两国近代化差异性的相关认识。 晚清与日本派遣使团出使西方的国际时机和国内时机有明显异同点。19世纪60年代,在近代西方列强殖民主义侵略下,中日相继被迫开国,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国际体制被打破,被迫纳入近代外交体制:两国的国内变革状况却大有差异。日本明治政府代替德川幕府,确定了开国维新的近代化国家目标,表现出“求知识于世界”以求“富国强兵”的全面变革局面;而晚清政府则经历了太平天国革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沉重打击,为了应付严重的内忧外患,也必须了解西方和引进西方近代技术,通过洋务运动来“求富求强”,维持国家稳定。 晚清与日本的使团构成与出使内容存在重大差异点。中日两国使团的基本构成、出使任务、外交活动几方面都表明,晚清蒲安臣使团属于寻常的外交使团,其成员基本都是一般职员,其政治地位较为低下,其出使任务缺乏针对性,也没有详细的出使计划,其外交活动不够细致,所取得的外交成果也不够全面,主要是以外交走访和游历观察的方式增加对于西方情况的认知。而日本岩仓使团则是超乎寻常的外交使团,其成员多是政府当局骨干,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出使任务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并制定了详细的出使计划,这样,其所开展的外交活动极为细致,其所取得的外交成果也相当全面。 晚清与日本两国使团活动的地位与作用具有根本的差异。晚清蒲安臣使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增加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局部了解(主要是军事装备及其技术),对中国的国家近代化的作用很有限。日本岩仓使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就是把握了作为西方近代文明实质的资本主义制度,为明治政府提供了维新的总体蓝图,从而为日本的国家近代化起了全局性的奠基作用。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得到具有借鉴意义的新认识: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主导世界并形成近代外交体制的新形势下,东方落后国家必须确立近代化的政治核心力量,必须抛弃传统的封闭僵化观念,制定全面维新的变革计划,利用近代外交体制开展积极主动的外交活动,并结合本国实际全面地学习和吸收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本国社会的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829;K252;K313.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蓉;;略论蒲安臣使团[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何芳川;近代东方的沉沦和日本的崛起——19世纪日、中成败的比较[J];世界历史;1988年03期

3 刘春霞;李莹;;从夷务到外务:近代清政府外交认识的变迁[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刘华;评1868年中美《蒲安臣条约》——以华工出国及华侨保护问题为视角[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01期

5 温哲君;浅评蒲安臣使团出国访问的历史作用[J];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6 董方奎;;《局外旁观论》新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7 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一项比较现代化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1年01期

8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版序言[J];近代史研究;1996年02期

9 许若齐;十九世纪中日对外开放思想比较[J];江淮论坛;1994年04期

10 潘越;;两个世界的碰撞——蒲安臣使团与近代中国外交的发端[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云泉;明清朝贡制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春明;论甲午战争之前国人对外观念的转变[D];武汉大学;2004年

2 潘可新;近代出使人员与晚清社会的变革[D];吉林大学;2006年

3 王德林;岩仓使团与日本近代化[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安宝;清末五大臣与岩仓使节团出访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楠;论日本民族吸收外来文化的动力、特性及作用[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兵;兰学的传播发展及其对明治维新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田永彩;蒲安臣使团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路遥;简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D];外交学院;2010年

9 潘洁;近代中日两国修约之比较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460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7460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c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