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蒲安臣使团与日本岩仓使团之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829;K252;K313.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蓉;;略论蒲安臣使团[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何芳川;近代东方的沉沦和日本的崛起——19世纪日、中成败的比较[J];世界历史;1988年03期
3 刘春霞;李莹;;从夷务到外务:近代清政府外交认识的变迁[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刘华;评1868年中美《蒲安臣条约》——以华工出国及华侨保护问题为视角[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01期
5 温哲君;浅评蒲安臣使团出国访问的历史作用[J];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6 董方奎;;《局外旁观论》新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7 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一项比较现代化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1年01期
8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版序言[J];近代史研究;1996年02期
9 许若齐;十九世纪中日对外开放思想比较[J];江淮论坛;1994年04期
10 潘越;;两个世界的碰撞——蒲安臣使团与近代中国外交的发端[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云泉;明清朝贡制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春明;论甲午战争之前国人对外观念的转变[D];武汉大学;2004年
2 潘可新;近代出使人员与晚清社会的变革[D];吉林大学;2006年
3 王德林;岩仓使团与日本近代化[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安宝;清末五大臣与岩仓使节团出访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楠;论日本民族吸收外来文化的动力、特性及作用[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兵;兰学的传播发展及其对明治维新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田永彩;蒲安臣使团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路遥;简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D];外交学院;2010年
9 潘洁;近代中日两国修约之比较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460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746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