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全球化下的联合国安全制度改革

发布时间:2020-07-09 11:21
【摘要】: 联合国是当今国际社会维持和平、促进发展、推动解决全球问题的重要多边机构,也是组织和实施国际集体行动并提供合法性的主要来源。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政治中安全问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变化,不断推动着联合国安全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因此,怎样认识全球化背景下联合国安全制度的改革理念和制度创新的趋势和进程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国际体系的整体性变迁构成了联合国改革的原动力。一方面,全球化推进了国际体系的历史性演进,全球参与的国家共治将是未来国际体系发展的目标,也日益成为设计国际制度的主要理论范式,规范着联合国改革的方向。另一方面,国际体系中力量格局和利益关系正不断调整。美国力图保持其霸权地位,但其单边主义同样受到限制;一批新兴地区大国作用上升,要求在联合国内分享更大权利,承担重要角色,对联合国安全制度原有的决策机制形成重大冲击。同时,新时期大国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秩序稳定的意图正在加强,推进国际体系有序演变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现实性都在增加。联合国改革进程将代表国际力量发展多极化、国际关系日益民主化的总体趋势。但无论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改革进程必然是渐进的。 联合国安全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机制设计正在丰富和发展。改革除了继续应对一系列固有的制度性缺陷和挑战之外,国际安全形势的深刻变化要求从法理上扩大联合国应对国际安全威胁的范畴。联合国除了继续关注以国家之间的主权纷争和领土冲突为主的传统安全之外,与发展和人权问题密切联系的跨国性和全球性问题也成为联合国安全制度特别关注的领域,它们包括防止国际恐怖主义的灾难性破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战乱地区和平重建以及大规模侵犯人权行为引发的地区不稳定,等等。国际安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扩展,也推动了新一轮国际社会关于更全面理解主权平等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和集体安全等原则的争鸣。 联合国安全制度的机构改革和创新,包括安理会改革,其目的是强化联合国集体行动能力,协调效率和合法性之间的关系,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但国际社会对机构改革的具体方案的差异客观反映了成员间的力量对比和利益差别。总体上看,机构改革将继续以不均衡的态势向前推进。其中,安理会的改革一方面反映了国际力量格局的持续演变和安全环境不断发展背景下,国际社会要求进一步参与集体安全决策,提高决策机制的代表性和公平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各成员国之间重新争夺决策过程的发言权和规制权的一场较量。联合国维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反映了该机制如何适应从传统的维和内涵向国际冲突的管理、预防以及和平重建为中心任务的转型。防扩散与军备控制机制改革说明,在当前国际不扩散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国际社会更应努力通过协商合作,增进多边军控和不扩散机制的权威和实效。联合国反恐机制的创建初见成效,未来联合国反恐机制应当加强对各国反恐能力建设的指导,推动各成员国对恐怖主义的定义和根源形成共识,为国际社会真正实施统一的反恐战略奠定基础。 本文在方法上侧重对重要的联合国改革文献的归纳和比较分析,并通过与参与新一轮联合国改革的部分重要人士以及研究人员的访谈,从基本现象出发归纳总结出联合国在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威胁,深入分析当前国际社会在联合国改革理念层面的矛盾焦点,比较研究各种不同主张、观点以及对整个改革进程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以期获得较为均衡的思路和化解分歧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具体的改革路径和政策选择。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81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纯;;论全球化与美国软实力运用的互动[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7期

2 童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人阶级意识[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3 刘大铎;刘相飞;;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策略[J];人民论坛;2011年23期

4 郝江东;;议题外交透视——兼析中国议题外交[J];改革与开放;2011年14期

5 本刊编辑部;何瑛;;和平写在我们的旗帜上——纪念海地维和英雄逝世一周年[J];青年与社会;2011年04期

6 杨周相;;论经济全球化与民族精神的培育[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郁云琦;;全球化态势下加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思考——“力拓案”的警示[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钱继磊;赵晔;;全球化:人权及其保障的陷阱[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张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对全球化的启示[J];党史博采(理论);2011年07期

10 李峰;刘原平;;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子桥;;全球化延伸:从全球到地方(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2 关振忠;;钱箱的全球化与本地化之路[A];第四届(2011)中国商业信息化行业大会暨第四届中国商业信息化技术展览会会刊[C];2011年

3 Gerardo Rocha;;大学,全球化和社会变革(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社会变革与大学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Tan Chung;;美好新世界与中国的未来:有限的全球化与无限的全球化(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Edward Kus;;挑战,责任,理想—青年应对可持续的未来与全球化(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6 张国有;;全球化发展中非主力竞争集团的战略选择[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背景下的经营管理”经营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双余;;品牌特征、价值和商标及全球化、本土化[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7-2008年度论文集[C];2008年

8 杨闯;;论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安全问题[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王蒙;;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10 魏爱棠;;全球化语境下的农村学校教育和农村文化认同——对农村学校教育文化反思的再反思[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刊特约主笔 刘勇;“半全球化”生存[N];工人日报;2008年

2 钱镇;全球化把世界拉平了[N];学习时报;2009年

3 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及布鲁金斯学会桑顿中国中心资深研究员 肖耿;2008:全球化的十字路口[N];南方周末;2009年

4 杨闯 外交学院教授;不能对全球化作泛式解读[N];中国国防报;2009年

5 记者 吴志远 林建伟;全球化市场化趋势没发生根本性变化[N];湖北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吴玮;参与全球化模式亟待改变[N];中国工业报;2009年

7 柏亮;中国要紧迫地拥抱全球化[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8 王长春;博鳌与中国全球化新机遇[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高天宇 孙楠 李妍 撰稿;全球化大旗扛得太辛苦[N];国际商报;2009年

10 邓力;全球化与全球统计[N];中国信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东晓;全球化下的联合国安全制度改革[D];复旦大学;2006年

2 傅勇;非传统安全研究与中国[D];复旦大学;2005年

3 赵士林;论中国媒体的危机报道[D];复旦大学;2005年

4 饶淑莹;世纪之交的帝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唐志红;经济全球化下一国产业结构优化[D];四川大学;2005年

6 方敏;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7 凌丹;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8 张喜军;中国政府采购:理论与实践的制度性探索[D];吉林大学;2007年

9 倪考莲;论加勒比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区域主义[D];复旦大学;2005年

10 陈辉;现代社会制度构建的人性诉求[D];黑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斌;中国与美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自忍;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初探[D];西南大学;2007年

3 吕冠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建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4 李杰英;东亚政府改革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与借鉴[D];山西大学;2007年

5 周荣艳;浅析跨文化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宁香;论全球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反思[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7 郑文胜;经济全球化下的台湾中小企业的因应之道[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金花;中日关系的进展与东亚共同体的建立[D];延边大学;2005年

9 孙石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主导的当今全球化之批判性反思[D];武汉大学;2005年

10 秦靓;全球化态势下的媒介帝国主义[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473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7473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0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