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多视角下的多边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5 11:59
【摘要】: 当前全球化迅速发展,使国际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化方向演进。同时,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国家间的交流交通通讯等手段和设施都有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也使得现在国家间的关系由相互影响进一步成为了相互依存与依赖。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仅仅依靠单一的某个权力建立的国际体系实际上无法确保国家的安全,寻求更可靠的多边国际制度则成为了国际政治研究的重心。所以世界各国都在谋求新的国家间合作形式,而按照多边主义思想开展的多边外交行动正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国家间合作形式。 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通过历史、文化、制度安排以及中国的多边外交实践等多个角度对多边主义的发展进行分析。并且希望通过对多边主义这几个方面的探讨,能够对中国的多边外交战略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参考和建议。 第一章绪论,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的重要目的和现实意义,并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对多边主义的研究现状。其次对多边主义的概念进行剖析,并就其与单边主义、双边主义和区域主义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也对与多边主义相关的四个研究理论进行了分析。最后就文章的结构安排,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做了充分的归纳和总结,最后结合实际情况论述了文章的创新点和进一步需要改进及深化的地方。 第二章,由历史回顾的视角全面阐述了多边主义在国际化大舞台上的历史演进进程。尤其重要的是冷战后,旧多边主义向新多边主义演变的过程,并就其异同展开了四个方面的探讨。最后就多边主义在历史上不断发展的影响因素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三章,对多边主义文化视角下的解读。文章就多边主义下的价值观、文化多元化和文明多样性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 第四章,制度安排视角下的探讨——以国际制度变迁的视角看旧多边主义到新多边主义的演变。此章节主要探讨的是多边主义的制度安排,并对冷战后产生的新多边主义进行系统分析。 第五章,由多边主义的一个表现形式多边外交谈到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全球多极化的国际大环境进行多边外交的实践。并且详细对比了中美两国各自在多边外交领域的具体实践。 第六章,对多边主义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强调了多边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并在总结全文几个不同的视角对多边主义探讨的巨大帮助的基础上,对新时期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问题进行剖析和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8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军;“揭开外交神秘的面纱”——采访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大使[J];世界知识;2004年03期

2 张磊;试论合作安全在东亚的发展及其局限性[J];国际观察;2005年03期

3 熊燕;;为多边主义问诊——荣格对萨维尼的批判[J];法制与社会;2008年17期

4 申义怀;;浅析欧盟对外“多边主义”战略[J];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05期

5 谢立言;;中国外交的多边主义转型及其解释[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6 王公龙;多边主义与东亚的安全困境[J];当代亚太;2002年10期

7 陈寒溪;多边主义与亚太安全合作[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2期

8 德福安,徐鹤鸣;欧盟与中国联合推进多边主义及发展模式的多样性[J];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03期

9 ;首届中国国际问题论坛“多边主义与中国外交”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J];世界知识;2005年13期

10 肖刚;多边主义与东亚高政治合作[J];东南亚研究;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宇石;杨立瑞;孔维武;;用多视角X射线安检技术探测爆炸物[A];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1年

2 余建军;;美国参与亚太多边安全合作——多边主义的视角[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3 孙肖子;孙万蓉;杨颂华;张企民;任爱峰;;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查艳丽;杨立瑞;;多视角X射线安检图像的三维显示[A];第十五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丁君;范丽恒;樊伟娜;;初中生入学适应的多视角调查[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方勇;;综合多视角SAR图像改正遮蔽区试验[A];第十三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江平;;多视角下的环境权[A];首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叶青;;试析新中国参与国际多边合作的理念演变及动因[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9 朱天祥;;地区间主义参与全球治理:霸权如何起作用[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10 郭薇;耿伯英;;Floatboost算法在多视角目标识别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金江;伊比利亚美洲首脑会议闭幕[N];人民日报;2005年

2 李文政;从多边主义到边缘依赖[N];人民日报;2006年

3 记者丁宝忠;安南强调多边主义重要性[N];人民日报;2002年

4 周鸣磬;多视角解读科学发展观[N];社会科学报;2004年

5 本报特约评论员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刘江永;反对国际暴力 倡导和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6 高莉娟;多视角审视“关爱女孩行动”[N];中国妇女报;2004年

7 高培勇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视角析说税收增长[N];中国税务报;2002年

8 本报驻罗马记者  穆方顺;意法欲结为“欧洲多边主义”轴心[N];光明日报;2006年

9 李南玲;东西部合作在多视角、宽领域上展开[N];农民日报;2001年

10 刘涛;金融峰会启动新一轮全球多边主义[N];民营经济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宁;科技革命对多边主义的多维建构效应探析[D];吉林大学;2010年

2 蒋文华;多视角下的中国农地制度[D];浙江大学;2004年

3 王良生;多边主义视角下的东盟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7年

4 容芷君;基于群体决策的协同设计过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尹斌;后冷战时代欧盟的中东政策与实践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6 都允珠;后冷战时期中国周边区域多边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俞顺洪;“新区域主义”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曾成斌;多摄像机协同的行人检测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张建新;霸权体系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4年

10 伞兴;静态图像压缩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嘉航;多视角下的多边主义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陈海燕;欧盟多边主义:理念、实践及对中欧关系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子介;多边主义与东北亚安全合作[D];辽宁大学;2011年

4 李丽娜;新东方政策:联邦德国对多边主义的全面实践[D];武汉大学;2004年

5 高志成;个体主义范式下的多边主义生成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6 黄世鹏;多视角视频融合与表达的软件系统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庄传志;多视角判别聚类算法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张庆久;近邻法与多视角学习的理论与算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骆沙莉;多边主义:国际制度与主导国家之间的互动[D];外交学院;2002年

10 朱颖;日本在亚洲实践多边主义的原因及困境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56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756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9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