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转移与战争:国际体系、国家模式与中国崛起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原;;大国无战争时代霸权国与崛起国权力竞争的主要机制[J];当代亚太;2011年06期
2 许田波;;大一统对抗制衡[J];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1期
3 江忆恩;;中国对国际秩序的态度[J];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2期
4 高程;;市场扩展与崛起国对外战略[J];国际政治科学;2011年03期
5 张曙光;;美国遏制战略与冷战研究[J];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6 罗伯特·S.罗斯;沈鹏;周琪;;中国崛起、地区权力转移与东亚安全:从1949年到21世纪[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11期
7 王帆;;不对称相互依存与合作型施压——美国对华战略的策略调整[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12期
8 时殷弘;国际政治的世纪性规律和马克·布罗利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03期
9 杨奎松;;新中国的革命外交思想与实践[J];史学月刊;2010年02期
10 李巍;;从体系层次到单元层次——国内政治与新古典现实主义[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荦;;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海军的发展变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蔡丽华,孔庆茵;三种现实主义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经典现实主义、防御型现实主义与政府中心型现实主义[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3 罗燕明;;新中国外交史研究的新视角和新尝试——《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外交(1949-2009)》一书评介[J];北京党史;2010年04期
4 钱继磊;赵晔;;后经济危机时代对法律制度模式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赵晨光;;试论国际政治中的民主[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6 王晓波;陈斌;;论如何理解均势含义[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黄凤志;金新;;中国东北亚安全利益的多维审视[J];东北亚论坛;2011年02期
8 娄伟;;论中美之间的权力转移[J];东北亚论坛;2011年04期
9 孙丽萍;王文奇;孙兴杰;;“东北亚区域秩序研究”笔谈[J];东北亚论坛;2012年04期
10 聂志红;;依附与跨越:发展中国家的战略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杨原;;大国崛起进程中的合法化策略与制衡规避[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2 陈拯;;内发的变革:中国与国际人权规范[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3 李侃;;隐晦的冲突及其未来——浅析中国对外战略中“理想世界”的存在与可能[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凌胜利;;美国亚太联盟转型的动力探析[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王翔宇;;美国战略文化中的实用主义——以“责任规避”为例[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叶江;;试论国际体系单元观与全球治理理论之间的关系[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良英;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构建[D];武汉大学;2010年
4 李艳娜;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印度的非殖民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燕军;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刘兴宏;亚洲开发银行的决策过程及相关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7 谭笑;“遏制”战略再审视:从卡特到布什—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1977.1-1991.12)[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李强;中国和平崛起的可行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吴有红;我国商业银行安全的评估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华翔;国际地位与领土主权[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柯静雅;詹姆斯·布坎南与19世纪上半叶俄勒冈问题[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齐伟;美国与朝鲜战争中的联合国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喜;二战期间美国战略轰炸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晓岭;桀骜难驯的权力—德国立宪艰难之因[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佳裔;解放神学的本质探析及对我国的启示[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箫轲;冷战后周边大国的对朝政策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凌胜利;联盟的转型—在权力与信任之间[D];吉林大学;2011年
8 陈曦;国际法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战略文化[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赵振江;金融危机后中美关系的博弈论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蕴岭;综合安全观及对我国安全的思考[J];当代亚太;2000年01期
2 高程;;中澳双边贸易中的不对称相互依赖分析[J];当代亚太;2008年02期
3 张晓平;;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CO_2排放区位转移分析[J];地理学报;2009年02期
4 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6期
5 范晓军;参与和培育国际关系的制度建设[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唐小松;邓凤娟;;中美经济共生关系趋向对称性[J];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02期
7 周方银;;小国为何能长期存在[J];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1期
8 刘丰;张睿壮;;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流派辨析[J];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4期
9 李巍;王勇;;国际关系研究层次的回落[J];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03期
10 徐进;;两种逻辑与双重博弈——评《战争与国家形成:先秦中国与早期近代欧洲之比较》[J];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孙学峰;大国崛起与体系战争:对两种理论解释的质疑[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秦亚青;;来自国际体系层面的三个战略挑战[J];国际关系研究;2013年01期
3 赵灿鑫;;新时期中美合作战略思考[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03期
4 倪明胜;;从“小众”走向“大众”——网络时代博客传播的理论逻辑[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刘波;战争的冲动在减弱吗?[N];经济观察报;2014年
2 泓佐;权力转移理论的缺陷[N];学习时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许妍;中美两国媒体对胡锦涛访美报道分析(以2006年和2011年为例)[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57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757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