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2 18:22
扶贫开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了大规模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居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扶贫开发不仅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推动了全世界减贫进程。中国扶贫开发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同时注重吸收国际社会优秀的减贫经验,并使之本土化。20世纪90年代,国际机构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扶贫开发。中国政府先后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等国际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减贫项目合作。外资扶贫机构把国际社会先进的减贫经验、理念和方法应用到中国反贫困实践中,对中国扶贫开发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提升了扶贫开发水平和效益。同时,中国政府反贫困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和认可,为国际反贫困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社会对外援助战略的调整,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开展扶贫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中国扶贫开发的研究成果,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文献综述和跨学科研究等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角对中国扶贫开发中的国际合作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论文主要包括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共分五个部分: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处等。第二章,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理论基础。本章研究和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反贫困理论;国际组织的反贫困理论。并对这些理论的指导意义和当代价值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必然性。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开展扶贫合作是中国农村扶贫实践发展提出的要求,也缘于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关注。笔者从必要性和可行性角度进行分析,围绕国内和国外两个层面论述开展国际扶贫合作的依据。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决定了中国需要国际扶贫合作;国际社会具有先进的减贫理念,丰富的减贫经验和科学的减贫方法,这些也有益于中国扶贫开发实践。第四章,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内容。中国政府先后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粮食计划署等联合国机构,英国国际发展部、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等国际双边机构及国际行动援助、全球基金等国际非政府组织开展了减贫合作。中国政府与这些国际机构合作的内容主要是在贫困地区实施综合性扶贫发开项目和技术援助扶贫开发项目;对扶贫开发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合作加强扶贫开发机构能力建设;共建减贫交流合作平台;合作举办减贫援外培训班;对发展中国家开展减贫援助项目等。第五章,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影响。国际社会援助中国扶贫开发缓解了中国扶贫财政投入不高、经验不足等问题。长期的反贫困实践使国际社会在减贫领域积累了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经验。随着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参与式、小额信贷、整村规划、监测评估和精确瞄准等理念和方法广泛应用于扶贫开发实践中,对中国扶贫开发政策、制度、模式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中国政府积极同国际社会共建减贫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开展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扶贫援助,提高了国际影响力。第六章,深化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对策。本章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也是结论部分。在前面几章分析的基础上,本章重点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的合作。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国际社会纷纷调整对华援助战略,总体上减少或停止对中国扶贫开的援助。这虽然增加了中国利用外资扶贫的难度,但是中国政府继续争取国际扶贫合作也存在一些机遇和有利因素。笔者认为中国政府应通过制定远期规划、推动制度创新、有效使用资金和完善能力建设等对策应对深化国际扶贫合作的困难和挑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角研究中国扶贫开发的国际合作问题,在学术观点上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概括总结了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内容。即合作开展综合性扶贫开发项目、合作开展技术援助扶贫开发项目、合作对扶贫开发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合作加强机构能力建设、共建减贫交流合作平台、合作举办减贫援外培训班以及对发展中国家开展减贫项目援助等七个方面。二是,分析了开展国际扶贫合作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本文认为开展国际扶贫合作对中国扶贫开发的效果、政策、制度、模式和机制等五个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有效推动了中国扶贫开发进程。三是,提出进一步深化国际扶贫合作的建议。本文认为,面对深化国际扶贫合作的挑战,中国政府应积极制定长远规划、创新制度、合理使用资金、加强贫困地区建设并提高政府服务能力,确保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进一步开展。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6;D822
本文编号:2761609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6;D8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框架结构和创新之处
1.4.1 框架结构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理论
2.1.1 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1.2 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主要内容
2.1.3 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当代价值
2.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反贫困理论
2.2.1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反贫困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2.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反贫困理论的主要内容
2.2.3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反贫困理论的指导意义
2.3 国际组织的反贫困理论
2.3.1 国际组织反贫困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3.2 国际组织反贫困理论的主要内容
2.3.3 国际组织反贫困理论的参考价值
第3章 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必然性
3.1 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必要性
3.1.1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贫困状况
3.1.2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贫困状况
3.2 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可行性
3.2.1 国际社会先进的反贫困理念
3.2.2 国际社会丰富的反贫困经验
3.2.3 国际社会科学的反贫困方法
第4章 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内容
4.1 中国政府同国际社会合作实施综合性扶贫开发项目
4.1.1 世界银行综合性扶贫开发项目
4.1.2 亚洲开发银行综合性扶贫开发项目
4.1.3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综合性扶贫开发项目
4.2 中国政府同国际社会合作实施技术援助扶贫开发项目
4.2.1 世界银行技术援助扶贫开发项目
4.2.2 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扶贫开发项目
4.2.3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技术援助扶贫开发项目
4.3 中国政府同国际社会合作对扶贫开发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
4.3.1 世界银行研究项目
4.3.2 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项目
4.3.3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研究项目
4.4 中国政府同国际社会合作加强扶贫开发机构能力建设
4.4.1 世界银行机构能力建设项目
4.4.2 亚洲开发银行机构能力建设项目
4.4.3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机构能力建设项目
4.5 中国政府同国际社会共建减贫交流合作平台
4.5.1 同世界银行共建减贫交流合作平台
4.5.2 同亚洲开发银行共建减贫交流合作平台
4.5.3 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建减贫交流合作平台
4.6 中国政府同国际社会合作举办减贫援外培训班
4.7 中国政府及民间组织对发展中国家开展减贫项目援助
4.7.1 医疗卫生项目援助
4.7.2 科技扶贫项目援助
4.7.3 建立减贫示范基地
第5章 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影响
5.1 对中国扶贫开发效果的影响
5.1.1 改善了农村贫困人口的状况
5.1.2 推动了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
5.2 对中国扶贫开发政策的影响
5.2.1 推动了开发式扶贫政策的实施
5.2.2 促进了综合扶贫政策的完善
5.3 对中国扶贫开发制度的影响
5.3.1 促进了扶贫开发项目管理制度的完善
5.3.2 推动了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相衔接制度的建立
5.4 对中国扶贫开发模式的影响
5.4.1 以社区为单位的多部门资源整合模式
5.4.2 以村级规划为平台农户广泛参与模式
5.4.3 以一次规划为基础分年实施操作模式
5.5 对中国扶贫开发机制的影响
5.5.1 促进了目标瞄准机制的完善
5.5.2 推动了贫困监测机制的建立
第6章 深化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对策
6.1 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深化合作的机遇
6.1.1 中国同国际反贫困组织拥有共同的反贫困目标
6.1.2 中国同国际反贫困组织拥有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
6.2 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深化合作的挑战
6.2.1 国际社会对中国反贫困的软贷款和技术援助减少
6.2.2 贫困地区缺乏按要求对外资进行足额配套的能力
6.2.3 贫困地区在利用外资扶贫的过程中面临多重矛盾
6.2.4 政府的服务能力限制了外资扶贫项目效益的实现
6.3 创新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深化合作的路径
6.3.1 制定争取国际社会援助扶贫开发的长远规划
6.3.2 推动争取国际社会援助扶贫开发的制度创新
6.3.3 探索扶贫开发中外资及外资与内资混合使用新模式
6.3.4 更加重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建设
6.3.5 提高政府向贫困农户提供参与市场竞争所需的服务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鹏;;2005,国际社会的“中国年”[J];重庆与世界;2005年12期
2 李敏伦;;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李华锋;;论当今国际社会的特点及对中国国际社会战略的启示[J];桂海论丛;2006年06期
4 魏道培;;国际社会如何面对决策失误[J];检察风云;2006年23期
5 张晟泽;;试论国际社会中的道义问题[J];法制与社会;2011年33期
6 孙丽萍;;中国与国际社会:中英学者的视角[J];史学集刊;2012年06期
7 多家喻;第十届国际社会老年医学会议[J];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10期
8 微亮;;联合国检查组说伊拉克随时可能重建其核武器计划[J];国外核新闻;1991年12期
9 郑忆石;;评民主社会主义的“国际社会民主”[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10 和平;1996:走出“霸权政治”的国际社会[J];新视野;199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何玲;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王秀梅;国家对国际社会整体的义务[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尹新华;晚清中国与国际公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616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761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