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美韩核关系(1956年-2006年):对同盟矛盾性的个案考察

发布时间:2020-07-21 06:49
【摘要】: 论文的主要脉络是从案例到理论。从案例研究总结国际关系实践中的一些规律,再提升为理论。案例是美韩核关系,理论是同盟矛盾性。美韩核关系是美韩同盟关系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其中表现较为剧烈、特征较为明显的一部分,所以本文希望从美韩核关系的特征中抽取出同盟矛盾性的一些特质。 对美韩核关系实践的研究,包括美韩核关系的内容和影响。美韩核关系的内容表明,美国对韩国既保护又约束。美韩核关系的内容表现出同盟功能的对立统一性。一方面,同盟的功能是对立和冲突的。另一方面,同盟的功能也是统一的,美国希望通过这样的同盟结构实现朝鲜半岛的地区安全。 美韩核关系的影响则表明,美国对韩国的核保护是导致朝鲜核发展的重要因素。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在平衡撤军的影响、应对感知到的朝鲜进攻态势,以及消减韩国的核动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驻韩美军强化了核威胁的态势,而这一态势对朝鲜核项目的启动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冷战后至今,美国向韩国提供的延伸核威慑也是推动朝鲜继续核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为了确保韩国不发展核武器,美国会确认向韩国提供的核保护,这是阻止韩国未来核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阻止朝鲜未来弃核的重要因素。美韩核关系的影响同样表现出同盟影响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盟友获得更多安全的努力,会导致对手更多的不安全,互动之后又导致了结盟方新的不安全。 美韩核关系的实践研究为同盟矛盾性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美韩核关系的内容可以总结为同盟功能的矛盾性。本文认为,在1945年之前,同盟功能的矛盾性是不明显的,同盟基本上都是针对外部威胁的军事集团。而在1945年之后,同盟功能的矛盾性开始明显表现出来,同盟的对内约束功能开始上升为同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本文认为,国际权力结构的变化、同盟控制成本的变化和相互依存程度的加强是同盟矛盾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同盟功能矛盾性的理论可以对冷战后北约的存续和发展、美日同盟功能的强化以及同盟的防扩散约束等现象做出解释。 美韩核关系的影响则可以总结为同盟影响的矛盾性。本文在总结美韩核关系和美韩同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同盟复杂影响的两种运行路径:一是“同盟安全—对手不安全—同盟不安全”路径,二是“对手安全—同盟不安全—对手不安全”路径。冷战后北约东扩和美日同盟强化所导致的安全困境问题,可以使用第一种路径来解释。上世纪70年代美苏缓和后又转向对抗的案例,则可以使用第二种路径做出解释。同样,在对美韩—朝鲜安全互动中的矛盾循环分析之后,本文抽象出同盟影响的矛盾循环模型。冷战时期美欧同盟与苏联的安全互动和冷战后北约东扩与俄罗斯互动的事实,则可以使用同盟影响的矛盾循环模型来做出解释。 本文还提出同盟稳定状态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来评估同盟矛盾的程度。同盟稳定状态可以划分为同盟契合、同盟摇摆和同盟危机三个层级。同盟的共同利益和相互依赖是同盟稳定状态的根本决定因素。同盟间的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同盟状态之间的转换。盟国近期的行为因素则是直接反映同盟稳定状态的重要指标。本文使用同盟稳定状态的衡量指标对美韩、美英、美法、美德、美日同盟的矛盾程度进行了评估。 同盟矛盾性理论对朝核问题的解决有重要启示。美国需要认识到,它使韩国感到安全的行为,却让朝鲜感到强烈的不安全。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美国才会真心诚意地推动朝核问题的解决。朝鲜需要认识到,美国的行为有时并不一定是针对自己,而是为了安抚韩国。对这一点的深刻理解会增加朝鲜的安全信心。韩国则需要认识到,当美国试图通过美朝缓和来解决安全问题时,韩国需要克服被美国抛弃的担心。 同盟矛盾性理论对我国未来同盟战略的运用也有一定启示。中国在未来成长过程中将可能会逐渐使用同盟战略来处理中国的周边事务。采取公开的结盟战略会引致所针对国家的不满。采取模糊的、非正式同盟的战略,同时强调同盟的对内管理功能,会减弱一些潜在对手国家的猜忌和怀疑。当然,过多强调同盟的对内功能则容易导致同盟的凝聚力下降和盟友的离心。因此,使用同盟战略需要很高的外交技巧,来平衡同盟的对外和对内功能。这样才可能使同盟战略为我国今后的和平发展贡献积极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8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波;张景全;;朝鲜半岛新危机与美国东北亚同盟体系新变化[J];东北亚论坛;2011年04期

2 钟飞腾;张洁;;雁型安全模式与中国周边外交的战略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08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芹;;周边大国在交叉承认韩朝问题上的博弈[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国和美国好像是即将离婚的夫妇”[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原著] 美国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所 本报编译 于景浩;韩国崛起的民族主义能否瓦解美韩同盟[N];世界报;2007年

3 ;六方会谈,“日美韩同盟”散了[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4 丛玫;巩固美韩同盟 布什亚洲行首站访韩[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5 林治远;韩“自主国防”的重大进展[N];人民日报;2006年

6 崔志鹰 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朝鲜半岛研究室主任;双边贸易协定重新定义美韩同盟[N];东方早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杨立群;韩美自贸协定不仅着眼经贸[N];解放日报;2007年

8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 沈逸;看韩媒体如何给力“作秀”[N];文汇报;2010年

9 本报专稿 刘逆之;韩国点燃战争导火线[N];世界报;2010年

10 张洁;雁型阴影威胁亚洲安全[N];国防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高奇琦;美韩核关系(1956年-2006年):对同盟矛盾性的个案考察[D];复旦大学;2008年

2 李治军;美韩同盟与东亚安全:一种结构主义理论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3 陈波;李承晚政权与美韩同盟[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钮维敢;东亚冷战遗留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6 娄伟;中国和平发展与东亚地区秩序构建[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志丹;美日同盟与美韩同盟成因之比较(1945-1953)[D];延边大学;2010年

2 千美花;美韩同盟的新变化对东北亚安全格局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2年

3 李彩风;冷战后美日同盟与美韩同盟的差异性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4 任志芳;美韩同盟——从冷战到新世纪[D];外交学院;2004年

5 邢继盛;国际格局转换时期的美韩同盟与中国的政策选择[D];外交学院;2003年

6 李智恒;国内政治与冷战后美韩同盟再定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李晓雪;冷战后美韩同盟及其战略选择[D];青岛大学;2007年

8 李晔;美韩同盟之间的隔阂及其走向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9 杨禺;试析乔治·沃克·布什政府的对韩国政策[D];新疆大学;2009年

10 李莹;韩日独岛(竹岛)之争中的美国因素[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640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7640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8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