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中国新安全观论析
发布时间:2020-07-23 16:17
【摘要】: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和谐并存的局面不断扩大,大国关系越发呈现出彼此借重,竞争共处的态势。各国均把发展经济、提高自身综合国力放在首位,把对话合作、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顺应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和世界共同的安全利益出发,在邓小平安全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打破“冷战思维”的束缚,积极倡导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本文拟从新安全观与传统安全观的关系这一视角,运用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就冷战后中国新安全观产生的必要性、新安全观的内容、特点以及新安全观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意义等进行探讨。 本文正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传统安全观的理论困境及其现实挑战。本文从安全的相关概念入手,首先阐明了传统安全观的基本内容、特点以及传统安全观的两种主要安全模式:均势安全和集体安全。然后分析传统安全观的理论困境及现实挑战,指出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传统安全观与冷战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趋势是不相吻合的。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安全观应运而生。 第二部分,中国新安全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国际背景。这一部分首先探究中国新安全观形成的理论基础。认为世界多样性思想、相互依存的国际观以及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哲学构成新安全观的理论基础,而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等安全观念也是中国新安全观形成的理论来源之一。接着,具体分析新安全观形成的国际背景。主要从四个层面展开,即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以及中国安全环境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为了实现中国的安全利益,维护和促进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与稳定,中国领导人提出了新安全观。 第三部分,中国新安全观的科学内涵与本质特征。这一部分首先阐明新安全观形成过程。然后通过与传统安全观进行对照,着重探讨新安全观“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科学内涵。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新安全观超越单方面安全范畴,以互利合作寻求共同安全的实质。最后从新安全观和新秩序观二者关系的角度,揭示出新安全观在国际新秩序观中的核心地位。 第四部分,新安全观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实践意义。该部分主要研究新安全观作为中国的国际战略抉择付诸实践后,为中国带来的实际利益。在新安全观 的指导下,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显著改善,「}一,国与世界人国的关系形成良性互动, 中国的战略回旋余地和国际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宽。这为中国实现“和平崛起”创 造了重要战略机遇。 ,通过一上述研究,本文认为,新安全观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了国际战略新 理念。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国走的是·条一与众不同的“和平崛起”之路。中国的 发展与世界的和平联为一体,相辅相成,中国发展是对[}上界和平与发展的巨大贡 献。所谓“中国威胁论”是站不住脚的。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D820
本文编号:2767551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D820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黄秋艳;后冷战时代中国与东盟的非传统安全合作[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高升;从新国家安全观的角度解读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朱丽;中美安全观:差异及影响[D];暨南大学;2007年
4 罗荣;中国—东盟非传统安全合作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5 吕建军;哲学视域下我国社会转型期公共安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6 宋兵;中国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身份建构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67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767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