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国和平发展地缘战略的外围结构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24 18:17
【摘要】:中国领土面积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是东亚乃至亚太地区的“地理中枢”,具有成为世界大国的天然地缘优势。正因如此,中国的强大崛起,必然引发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制约,这也成为中国和平发展地缘战略的必然性。如何分析中国和平发展地缘战略呢?本文尝试从地缘政治学理论角度入手。 从地缘政治学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最初的自然主义解释理论过多强调人类社会的“丛林法则”,认为国际政治行为不过是“适者生存”模式;19世纪末兴起的权力-空间理论流派则强调地理空间对国家权力的控制关系,意图以全球范围内的地理区域考察影响世界霸权的核心力量;20世纪60年代,地缘政治学结合结构主义理论,以地域差异的地理学观念为指导,将世界划分为不同性质的地缘政治单元。 本文便是参考结构主义的学说,按照中国地缘环境的“网状结构”特点,将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次、外围层次以及边缘层次。而文章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论述外围层次结构——中美日欧一条线。 接下来,作者从地缘政治学角度分别分析了中美、中日以及中欧地缘战略关系,并相应提出对未来关系发展的建设性构想:中美关系新定位、共建东亚新秩序以及建立支撑中国欧盟共同崛起战略构架。 通过对中美日欧这一层次的具体探索,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还很漫长,维护持久国际和平环境的任务也非常艰巨,但这并代表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只要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一道,同舟共济,共同守护21世纪的全球和平与繁荣。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8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志丁;葛岳静;骆华松;;地缘战略制定原则与中国地缘战略[J];世界地理研究;2018年05期

2 刘从德,刘志慧;中欧地缘战略关系中的俄国因素分析[J];学术论坛;2004年06期

3 韦健锋;;中老铁路与老挝地缘战略价值的提升[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7年04期

4 林利民;2002年国际地缘战略形势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王志伟;;地缘战略地位的可变性及其影响[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林利民;;对中国亚太地缘战略的几点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05期

7 林利民;当前世界地缘战略态势及其前景[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1期

8 林利民;国际地缘战略形势与中国的选择[J];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03期

9 刘妙龙,孔爱莉,张伟;地缘政治历史、现状与中国的地缘战略[J];地理研究;1994年03期

10 刘妙龙,孔爱莉,张伟;地缘政治历史、现状与中国的地缘战略[J];地理研究;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锐;李晓倩;;朝鲜半岛与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四辑)[C];2013年

2 王缉思;;“西进”,中国地缘战略的再平衡[A];共识(2012秋刊08)——创新边疆民族宗教治理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2013年

3 王志伟;;日俄战争之后朝鲜半岛地缘战略地位的弱化[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三辑)[C];2011年

4 于宏源;;东南亚反恐合作的美国因素及其对地区态势的影响[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5 徐勇;;钓鱼岛:东亚历史与地缘战略关系再探讨[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6 张国良;;从朝鲜战争看美国欧亚大陆地缘战略[A];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50周年论文集[C];2003年

7 江凌飞;;当前和未来五年我国在国际安全上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思路[A];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2(总第5期))[C];2012年

8 王志伟;;明清时期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地位分析[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9 王缉思;;东西南北,中国居“中”——一种战略大棋局思考[A];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3(总第6期))[C];2013年

10 杨永红;;青藏铁路与国家安全[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运才 师青云;探寻中国地缘战略[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李高超;中企海外投资需制定地缘战略[N];国际商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唐福勇;中企海外投资需制定地缘战略[N];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

4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金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地缘战略理念的常与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5 记者 王琳;朱锋:要做好中美地缘战略和地缘经济同时出现冲突的准备[N];第一财经日报;2017年

6 陆忠伟 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国际问题专家;卡塔尔断交潮前因后果[N];人民政协报;2017年

7 朱听昌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变迁”负责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历史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高华;欧洲地缘战略结构变化及对我国安全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9 王湘穗;中国地缘战略:推进东亚整合[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10 香港《亚洲时报》 本报特约编译 郭宣;不同地缘战略目标汇聚老挝[N];世界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鞠海龙;中国走向海洋“双区双点”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丹;当代俄罗斯黑海地缘战略环境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4 卢兵彦;中国和平崛起:概念、历史、环境、路径[D];暨南大学;2009年

5 浦启华;21世纪初期的亚太战略态势与中国国家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7 Palamdorj Bayartsetseg;蒙古国“均衡”外交:“第三邻国政策”分析(2010-2015)[D];吉林大学;2016年

8 邹磊;中国与伊斯兰世界“新丝绸之路”的兴起[D];复旦大学;2013年

9 徐博;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陈建山;冷战后印(度)缅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立;中国和平发展地缘战略的外围结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何光强;北极地缘战略地位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3 王洪霞;布热津斯基的地缘战略思想[D];吉林大学;2008年

4 邹红;美国地缘战略思想的演变及其特征分析[D];吉林大学;2018年

5 邓协湘;从中俄在中亚的能源竞争与合作的视角看中亚地缘战略格局的变化[D];南京大学;2016年

6 付晓伟;地缘政治视角的中国跨境河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

7 韩波;论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国地缘战略[D];青岛大学;2007年

8 迟殿堂;21世纪前期中国周边地缘战略重点初探[D];暨南大学;2004年

9 李华;朝鲜半岛地缘战略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10 何胡;伊朗的里海能源地缘战略与中伊里海能源合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692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7692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5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