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平发展地缘战略的外围结构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8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志丁;葛岳静;骆华松;;地缘战略制定原则与中国地缘战略[J];世界地理研究;2018年05期
2 刘从德,刘志慧;中欧地缘战略关系中的俄国因素分析[J];学术论坛;2004年06期
3 韦健锋;;中老铁路与老挝地缘战略价值的提升[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7年04期
4 林利民;2002年国际地缘战略形势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王志伟;;地缘战略地位的可变性及其影响[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林利民;;对中国亚太地缘战略的几点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05期
7 林利民;当前世界地缘战略态势及其前景[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1期
8 林利民;国际地缘战略形势与中国的选择[J];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03期
9 刘妙龙,孔爱莉,张伟;地缘政治历史、现状与中国的地缘战略[J];地理研究;1994年03期
10 刘妙龙,孔爱莉,张伟;地缘政治历史、现状与中国的地缘战略[J];地理研究;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锐;李晓倩;;朝鲜半岛与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四辑)[C];2013年
2 王缉思;;“西进”,中国地缘战略的再平衡[A];共识(2012秋刊08)——创新边疆民族宗教治理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2013年
3 王志伟;;日俄战争之后朝鲜半岛地缘战略地位的弱化[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三辑)[C];2011年
4 于宏源;;东南亚反恐合作的美国因素及其对地区态势的影响[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5 徐勇;;钓鱼岛:东亚历史与地缘战略关系再探讨[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6 张国良;;从朝鲜战争看美国欧亚大陆地缘战略[A];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50周年论文集[C];2003年
7 江凌飞;;当前和未来五年我国在国际安全上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思路[A];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2(总第5期))[C];2012年
8 王志伟;;明清时期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地位分析[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9 王缉思;;东西南北,中国居“中”——一种战略大棋局思考[A];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3(总第6期))[C];2013年
10 杨永红;;青藏铁路与国家安全[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运才 师青云;探寻中国地缘战略[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李高超;中企海外投资需制定地缘战略[N];国际商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唐福勇;中企海外投资需制定地缘战略[N];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
4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金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地缘战略理念的常与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5 记者 王琳;朱锋:要做好中美地缘战略和地缘经济同时出现冲突的准备[N];第一财经日报;2017年
6 陆忠伟 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国际问题专家;卡塔尔断交潮前因后果[N];人民政协报;2017年
7 朱听昌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变迁”负责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历史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高华;欧洲地缘战略结构变化及对我国安全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9 王湘穗;中国地缘战略:推进东亚整合[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10 香港《亚洲时报》 本报特约编译 郭宣;不同地缘战略目标汇聚老挝[N];世界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鞠海龙;中国走向海洋“双区双点”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丹;当代俄罗斯黑海地缘战略环境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4 卢兵彦;中国和平崛起:概念、历史、环境、路径[D];暨南大学;2009年
5 浦启华;21世纪初期的亚太战略态势与中国国家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7 Palamdorj Bayartsetseg;蒙古国“均衡”外交:“第三邻国政策”分析(2010-2015)[D];吉林大学;2016年
8 邹磊;中国与伊斯兰世界“新丝绸之路”的兴起[D];复旦大学;2013年
9 徐博;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陈建山;冷战后印(度)缅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立;中国和平发展地缘战略的外围结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何光强;北极地缘战略地位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3 王洪霞;布热津斯基的地缘战略思想[D];吉林大学;2008年
4 邹红;美国地缘战略思想的演变及其特征分析[D];吉林大学;2018年
5 邓协湘;从中俄在中亚的能源竞争与合作的视角看中亚地缘战略格局的变化[D];南京大学;2016年
6 付晓伟;地缘政治视角的中国跨境河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
7 韩波;论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国地缘战略[D];青岛大学;2007年
8 迟殿堂;21世纪前期中国周边地缘战略重点初探[D];暨南大学;2004年
9 李华;朝鲜半岛地缘战略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10 何胡;伊朗的里海能源地缘战略与中伊里海能源合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692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769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