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冷战后中日两国东南亚地缘战略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6 14:20
【摘要】: 1999年,东南亚地区10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大东盟”宣告成立。无论是从东南亚经济区自身的发展来看,还是把东南亚作为一个地区利益集团来看,东盟都可谓一支重要地缘政治力量,正在改变亚太地缘战略格局及其发展趋向。 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奉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与东南亚的睦邻关系在这种外交政策结构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为此,中国积极参与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从地缘政治看,中国是要努力突破安全困境,争取一个稳定与和平的周边环境。从地缘经济看,中国着重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是要创造一个有利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良好地区环境。从地缘文化看,中国要在东南亚消除“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因而,中国加大了对东南亚的战略投入,总的来看,中国的东南亚地缘战略就是:维护东南亚地区稳定与和平;推动经济区域一体化;以东盟为周边外交的重点;施展平衡外交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日本是我国的海上邻国,同样也在地缘上与东南亚接近,从日本与东盟各国的经济联系以及关系密度来看,日本是影响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外部力量。冷战后,日本继续在东南亚国家政治和经济复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除了主要举行双边安全对话以外,日本也越来越多地与东盟进行多边安全对话。本文分析了日本在东南亚的地缘战略利益,指出日本对东南亚地缘战略的特点是:“海洋国家”意识突出;以经济手段为主要形式。日本的东南亚地缘战略就是: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在东南亚扩大其势力范围,争夺东亚区域一体化主导权;同时拉拢一些国家对中国搞均势外交。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进而比较了中国与日本对东南亚地缘战略的异同。共同点在于:都要保证海上通道安全;都希望扩大在东南亚的经济利益;都致力于维护东南亚的地区稳定;都要扩大在东南亚的地缘政治影响。不同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地缘战略目标不同。中国以维护东南亚和平为宗旨,“强调与东南亚国家的和平共处”;日本则是要获得并保持东南亚通道的控制权,主导地区格局,强调中国为潜在敌人。二是地缘战略手段有不同之处。同时,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两者存在差异的缘由:中日根本地缘战略利益相左;美国插手;东盟推行大国平衡战略。最后,文章就中日地缘战略的异同对东亚合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829;D83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梅;;地缘政治理论演变的新特点及对中国地缘战略的思考[J];国际展望;2017年06期

2 邢广程;;东北亚地缘政治研究的最新力作——读《东北亚地缘政治与中国地缘战略》一书[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01期

3 李华锋;;论西方地缘政治思想的演进及对中国地缘战略的启示[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3期

4 李华锋;;西方地缘政治思想的演进及其对中国地缘战略的启示[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5 宋魁;;严谨缜密的解析 求真务实的建构——评《东北亚地缘政治与中国地缘战略》[J];西伯利亚研究;2007年05期

6 毛汉英;;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03期

7 甘爱兰,林利民;世界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与中国地缘战略环境评析[J];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07期

8 王妍;;北约东扩对俄罗斯地缘政治变迁的影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9 肖堏,程雪峰;21世纪初东亚地缘政治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地缘战略[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10 董晓阳,李静杰;乌克兰在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地位和地缘战略[J];东欧中亚研究;199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宏源;;东南亚反恐合作的美国因素及其对地区态势的影响[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2 王缉思;;“西进”,中国地缘战略的再平衡[A];共识(2012秋刊08)——创新边疆民族宗教治理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2013年

3 郭锐;李晓倩;;朝鲜半岛与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四辑)[C];2013年

4 倪世雄;潜旭明;;新地缘政治与和谐亚太[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5 王志伟;;日俄战争之后朝鲜半岛地缘战略地位的弱化[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三辑)[C];2011年

6 杨永红;;青藏铁路与国家安全[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7 方铁;;论中原王朝的地缘政治观[A];历史地理学的继承与创新暨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历代治理研究——2014年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8 韩方明;;面向21世纪的中国东南亚研究[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倩;;东盟国家贸易情况及其地缘政治取向研究[A];2016第六届海峡两岸经济地理学研讨会摘要集[C];2016年

10 王缉思;;东西南北,中国居“中”——一种战略大棋局思考[A];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3(总第6期))[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利民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现代国际关系》杂志主编;如何应对地缘政治新变局[N];中国国防报;2010年

2 李运才 师青云;探寻中国地缘战略[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研究所 毕世鸿;向西开放:扩展地缘战略空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王湘穗;中国地缘战略:推进东亚整合[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5 本报记者 李高超;中企海外投资需制定地缘战略[N];国际商报;2018年

6 本报记者 唐福勇;中企海外投资需制定地缘战略[N];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

7 沈伟烈;近睦远交东稳西进[N];中国国防报;2014年

8 欣华;美新地缘战略锁定石油[N];中国矿业报;2004年

9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金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地缘战略理念的常与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10 记者 王琳;朱锋:要做好中美地缘战略和地缘经济同时出现冲突的准备[N];第一财经日报;201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鞠海龙;中国走向海洋“双区双点”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于爱华;南宋地缘政治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3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4 吴敬东;中国与西欧关系的地缘政治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5 习罡华;地缘政治与1947-1974年的克什米尔冲突[D];北京大学;2008年

6 张微微;冲突与联合:对主导性地缘政治观的分析与反思[D];吉林大学;2009年

7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卢兵彦;中国和平崛起:概念、历史、环境、路径[D];暨南大学;2009年

9 崔军;东北亚地缘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曾路;广东区位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火萍;冷战后中日两国东南亚地缘战略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伟东;中美两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郭小鹏;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地缘战略[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陈伟;从地缘战略看冷战后中国在南亚的国家利益及其维护[D];暨南大学;2011年

5 周明;地缘政治视角下2003年以来沙特与伊朗的关系[D];天津外国语大学;2016年

6 何光强;北极地缘战略地位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王洪霞;布热津斯基的地缘战略思想[D];吉林大学;2008年

8 孙畅驰;财富与权力:中国在东南亚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的互动分析[D];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2016年

9 刘际昕;“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风险及其应对[D];吉林大学;2017年

10 韩波;论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国地缘战略[D];青岛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708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7708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f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