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冷战后美国干预地区冲突的制约因素——波黑战争的个案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29 15:01
【摘要】: 冷战结束之后,区域性暴力冲突的发生频率呈急剧上升之势,美国出于自身 利益的考虑,对此起彼伏的地区冲突进行了广泛的干预。摆脱了两极对峙权力格 局的羁绊后,作为冷战后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拥有全球最为强大的武力, 在干预地区冲突时,似乎不会遇到什么制约或掣肘的因素。然而,当我们仔细审 视美国冷战后的一系列干预行动时,却发现美国在制定干预政策时的确是遇到了 不少的制约因素。反映在具体的干预行动上,就有了对波黑政策的摇摆不定,前 后矛盾。 从美国对波黑战争(1991—1995)的干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各种 制约因素的作用。布什政府对于任何美国可能卷入波黑冲突的前景都持悲观态 度,他坚决反对派遣美国军事力量介入冲突,把解决问题的重担推托给欧洲的盟 国,而把美国的行动仅局限在向冲突的一方施加外交压力,防止冲突的蔓延和出 现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克林顿上台之后,一改其前任置身事外的立场,决心 在波黑问题上采取更加积极和强硬的政策,使危机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得到 解决。不久,美国就提出了干预波黑战争的“取消和打击”计划。然而,当克林 顿政府试图推行这项计划时,却发现不但俄罗斯极力反对,就连美国的西欧盟国 也不支持。考虑到与俄罗斯及盟国的关系,美国在以后的干预中,不得不多次放 弃使用空中力量打击波黑塞族的计划。美国的干预目标也不时的从积极介入转变 为消极地遏制冲突的扩大。这种政策的摇摆反过来又遭到各方面的强烈批评,在 国内外的压力下,克林顿政府就再次调整政策。1995年夏,克林顿政府意识到 这种循环往复的政策不能再继续下去了,美国终于决定实施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空 中打击来迫使塞族屈服,并主导签定了代顿和平协议。 从根本上说,美国的波黑政策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波动起伏,主要是由于波 黑冲突对美国利益的影响只是边缘性的,在核心利益没有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美 国不愿投入解决危机所需的巨大干预成本。具体地说,有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第一,美国虽然是冷战后的唯一超级大国,但它的行动还是受到了国际权力关系 格局的影响,俄罗斯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在波黑问题上与美国进行了针锋相对 的斗争。第二,美国所选择的多边主义的干预方式本身有其难以克服的困境,多 边主义在分担美国干预成本的同时,也限制了美国的行动。第三,波黑战争本质 上是一场种族冲突,由于种族冲突问题的复杂性,外界干预者很难妥善处置。第 四,美国国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干预政策的选择各执一辞, 另行政当局很难作出最终决策。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D871.2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D8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阳花;冷战后的地区冲突[J];当代世界;1994年06期
2 李力;;冷战后美国对第三世界的安全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年02期
3 朱明权;冷战后的地区冲突和美国[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4 马小军;;冷战后国际干预的新态势[J];国际社会与经济;1994年03期
5 梅红;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J];国际资料信息;2001年03期
6 陈畅;;评析冷战后日本联合国外交中的ODA外交[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韩壮壮;;冷战后国际核扩散特征解析[J];国防科技;2010年04期
8 谭东白;继续推进波黑和平调解进程[J];w
本文编号:27741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774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