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治理视角下的欧盟北极政策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8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巩潇泫;贺之杲;;英国脱欧对欧盟行为体角色的影响分析[J];国际论坛;2016年06期
2 巩潇泫;贺之杲;;欧盟行为体角色的比较分析——以哥本哈根与巴黎气候会议为例[J];德国研究;2016年04期
3 翁士洪;;跨国行为体和没有政府的全球治理[J];学术月刊;2016年02期
4 靳利华;论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中几种不同行为体观[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王联合;;从“平民行为体”到“战略行为体”——冷战后丹麦外交与安全政策评析[J];国际论坛;2006年01期
6 马骏;;制度变迁与地理政治秩序转型——现代欧洲国际体系的起源[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13年02期
7 李少军;王玮;;理解国际制度的几个问题[J];国际观察;2011年04期
8 朱天祥;;地区间主义与欧盟:全球行为体之锻造与实践新途径[J];社会科学;2010年10期
9 刘教东;;论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05期
10 刘博,王旭峰;论观念建构在经济行政中的利用[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佛拉沙笛·苏蕾-孔郁;于舒婷;;被动的行为体? 非洲-中国谈判中政府机构的作用——贝宁的案例研究[A];中国非洲研究评论·北京论坛专辑(2017)总第七辑[C];2018年
2 胡键;;中国国际角色转换与国际体系转型的互动分析[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3 姜照辉;;国际合作理论分析中国欧盟合作[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4 孙豫宁;;规模与治理——以北极为例,浅谈国际公共事务的自主治理[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5 简军波;陈志敏;;中国省份在对非政策中的作用[A];非洲研究2010年第一卷(总第1卷)[C];2011年
6 吴白乙;;中国应学习发达国家扁平化社会治理的体制[A];中国与世界观察(2015年第3、4期 总第39期)[C];2015年
7 曲博;;开放经济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新进展[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8 李刚;;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多层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任晓;;论国际体系与中国的和平崛起[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10 熊炜;王婕;;城市外交:理论争辩与实践特点[A];公共外交季刊2013春季号(总第13期)[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郝叶力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研究员;三视角下网络主权的对立统一[N];中国国防报;2016年
2 潘世伟;民间组织———社会公共事务中的重要行为体[N];中国社会报;2002年
3 张剑荆;国际体系的变革与中国的选择[N];学习时报;2009年
4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执行所长、研究员 叶江;欧盟:实现一体化“雄心”很累[N];文汇报;2012年
5 闫健;关于信任的研究[N];学习时报;2006年
6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 张家栋;维系国际体系需要世界合力[N];环球时报;2018年
7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 沈逸;以治理求安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泓佐;当前国际体系演变的趋势[N];学习时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褚国飞;季北慈:软实力需结合多重因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约瑟夫·奈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 徐庆超 译;软实力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发挥了更大的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猛;中国参与中东[D];西北大学;2006年
2 宋国友;国家冲突阴影下的贸易增长:一种社会—国家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3 谢贵平;认同能力建设与边疆安全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周乔;欧盟理事会对外决策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方晓;欧盟规范性外交对中东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巩潇泫;多层治理视角下欧盟气候政策决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7 Raphael Lissillour;海洋安全领域内跨国私有行为体的崛起:在全球治理中向基于实践理论的非国家行为体发展[D];吉林大学;2017年
8 季玲;情感、身份确认与社会身份的再生产[D];外交学院;2011年
9 郭晓立;国际能源合作的稳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曹亚斌;论全球性国家的构建[D];中国政法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思琦;多元行为体互动在民族自决观念制度化中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2 延野;基于物联网的开关柜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发[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3 杜梦渊;多层治理视角下的欧盟北极政策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9年
4 汪明唐(Patrick Thomas Wark);南海怎样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从中国立场出发论述历史中的南海主权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年
5 王悟聪;国际组织决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6 Brian U. Doce;国际制度遵约中的作为认知共同体的宗教行为体作用研究:菲律宾对《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及《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中的渐进式规范的社会化过程[D];吉林大学;2017年
7 杨一;沟通行为体、国内制度变迁与国际制度准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陶然;国际社会中的利他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9 张少锋;认知‘自我’与‘他者’:东亚认同的演化与建构[D];青岛大学;2012年
10 高杨;南海问题的以和求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90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790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