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时期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探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512.5;D829.512;D8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保奉;;戈尔巴乔夫访华纪录[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4年01期
2 刘清鉴;新时期的中苏经济关系:现状、问题和发展前景[J];苏联东欧问题;1990年06期
3 马保奉;;戈尔巴乔夫访华纪录[J];百年潮;2013年08期
4 殳祥娣;;中苏关系大事记[J];国际研究参考;1991年04期
5 郭文;;戈尔巴乔夫的“中国牌”[J];国际问题资料;1986年13期
6 马保奉;;1989年戈氏访华留下的外交遗憾[J];党史纵横;2008年07期
7 杨束芳;侯艾君;;戈尔巴乔夫20年前的破冰之旅[J];南风窗;2009年11期
8 张克俊;;戈尔巴乔夫曾想重金卖四岛[J];晚报文萃;2011年13期
9 任云飞;许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苏关系正常化再研究[J];红广角;2017年Z1期
10 高雪松;中国—苏丹建交40年[J];友声;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捷;;谈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新思维”[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2 汪亭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观述评[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张曙;;论邓小平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贡献[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1年(上)[C];2012年
4 吴非;;苏联解体与媒体转型[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吕帅;;试论中美两国关系未来的走向[A];“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年
6 王冬芳;楚志高;;中国与朝韩两国关系史新视角[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林梅;;马来西亚的印尼劳工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8 栾景河;;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赵干城;;中国对印度战略的基本理念与政策选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10 罗燕明;;中苏关系:两个时期对苏外交的比较[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左凤荣;众说纷纭的戈尔巴乔夫及其改革[N];学习时报;2011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陆南泉;夭折的戈尔巴乔夫时期(上)[N];经济观察报;2013年
3 左凤荣;结束冷战是戈尔巴乔夫的主动选择[N];学习时报;2012年
4 ;戈尔巴乔夫再次“炮轰”北约包围俄罗斯[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戈尔巴乔夫:俄罗斯“毁约”意在促对话[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6 焦东华;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转折[N];中国档案报;2004年
7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李永全;苏联解体后的戈尔巴乔夫[N];光明日报;2001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陆南泉;夭折的戈尔巴乔夫时期(下)[N];经济观察报;2013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陆南泉;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N];经济观察报;2012年
10 ;戈尔巴乔夫改变了社会主义的概念[N];组织人事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卿孟军;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共公信力形成与丧失的逻辑[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潘正祥;从结盟到对抗[D];中共中央党校;1998年
3 胡晓丽;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1949-1989)[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振海;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宗教政策及其影响(1985-1991)[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马立国;21世纪初中蒙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6 应俊;列强与中苏关系研究(1917-1924)[D];吉林大学;2014年
7 吴清香;越南中国观的发展演变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8 张海霞;冷战后中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毛艳;中俄关系制度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魏晓东;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949-2012)[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帅;戈尔巴乔夫时期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探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李岩磊;论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共意识形态的冲击[D];聊城大学;2015年
3 王彦;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佟磊;戈尔巴乔夫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许钊;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分析与思考[D];兰州大学;2012年
6 李国伟;试析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共党内纷争[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7 王连文;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美国对苏联软权力战略探析[D];外交学院;2009年
8 韩丁;中苏关系正常化中的美国因素[D];黑龙江大学;2013年
9 安一涵;从两党关系到两国关系[D];黑龙江大学;2012年
10 陈羽婵;普京时期俄土关系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979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797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