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首脑出访与中国外交

发布时间:2020-08-27 08:57
【摘要】:本文通过系统考察从新中国成立到2006年的中国首脑出访活动,揭示了中国外交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重心和特点,并进而探讨了首脑出访在中国总体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反映出的中国外交风格。首脑出访的增加,既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体现,也是当今全球化形势的客观要求。首脑的高频率出访,反映了首脑外交在中国总体外交中地位的上升,以及与相关国家关系的状况,首脑出访的议题和作用的变化,体现了当今中国外交乃至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
【图文】:

示意图,首脑,情况


二、中国首脑出访的历史分布从建国到2006年,中国首脑出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点,从特定的视角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状况(见图-1)。第一阶段(1949—1959)中国首脑仅出访23次,平均每年2次。第二阶段(1960—1970)中国首脑出访次数增加,达到了44次,平均每年4次。第三阶段(1971—1981),中国首脑的出访次数再次下降,一度达到了最低点,只有20次,平均每年还不到2次。图-1 1949—2006年中国首脑出访情况示意图3国际政治研究?

示意图,频率图,首脑,频率


朝鲜战争爆发后,新中国的安全面临巨大威胁,中国政府被迫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策,从而拉开了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长达三年的战争。在这三年内中国首脑没有任何出访活动(见图-2)。图-2 1949—1959年中国首脑年出访频率示意图最高领导人第二次出访在中国外交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为了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中国参加了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第一次登上了国际舞台。会议召开期间和前后,周恩来总理出访6次,到访国中3个是亚洲新独立国家———印度、缅甸和蒙古,三个是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和苏联三国。在出访印、缅两国期间,中国总理同这两国总理分别发表了联合声明,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时期的首脑出访对象基本上反映了当时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状况

示意图,频率图,首脑,频率


首脑出访几乎陷于停顿,除了1970年和1971年周恩来总理访问朝鲜和越南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外,直到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中国领导人没有出访。首脑对外出访的状况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上的“光荣孤立”状态(见图-3)。图-3 1960—1970年中国首脑年出访频率示意图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外交很快就打开了新的局面,当年中国高层领导人出访9次。随后从1979年至1981年的三年间,首脑又有10次出访,遍及亚、欧、北美和拉美四大洲。从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确立了对外政策的调整,到冷战结束的1991年,中国首脑出访大幅增加,在10年内达122次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储新宇;美国总统与国会争夺外交主导权的根源及实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潘正祥,李宇征;从和平外交到革命外交——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外交战略大转变国际原因探析[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3 张昭国,钟文;国民革命时期陈独秀毛泽东农民问题认识之比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李正华;中美知识产权制度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年02期

5 伍小涛,宋存修;重析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经济调整[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马淑明,杨立新;邓小平和平统一方略在台湾问题上的历史性突破[J];长春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7 王仲春;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苏联因素(1969-1979)[J];党的文献;2002年04期

8 金龙河,金桂兰;毛泽东、邓小平解决台湾问题构想之比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陈奉林;试析岸信介内阁时期的日台关系[J];东北亚论坛;2004年01期

10 刘中民;;海权问题与中美关系述论[J];东北亚论坛;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葵;;高放苏联剧变研究评析[A];高放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敦送;;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现实意义[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曾令勋;;论新中国军事战略方针的历史演变[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栾景河;;《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之比较[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宫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变[A];当代中国与它的外部世界——第一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丁明;;1992年中俄关系略论[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东林;;“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若干经济理论和观点再探析[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巧荣;;毛泽东的国家利益观及其外交思想[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伟;;1949年司徒雷登面见毛泽东计划失败的再探讨[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勉励;;毛泽东与新中国对外谈判建交工作的开创[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品元;中国周边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2 贾健;英国的联合国外交[D];外交学院;2004年

3 刘智勇;中国国家身份与外交战略的选择(1949-2004)[D];外交学院;2005年

4 随新民;中印关系的社会认知研究[D];外交学院;2005年

5 朱成君;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赵淑芳;普京执政以来的俄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7 何中顺;新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研究:理论与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管丽萍;新军事变革对当代国际政治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陈杨;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中美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10 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涛;国家利益与中国对外战略的选择[D];河南大学;2001年

2 黄荣华;试论1964-1978年的“三线”建设[D];河南大学;2001年

3 尹明明;戴高乐的外交政策[D];外交学院;2001年

4 刘兴先;中苏论战评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5 赵本涛;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王惠宁;邓小平与中苏论战[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元莲花;论现实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关系[D];延边大学;2002年

8 龚松柏;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新中国对外经济关系[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9 贺昭平;关于毛泽东政治哲学的若干思考[D];湘潭大学;2002年

10 李广升;三线建设的回顾与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大事记1980年3月11日至25日[J];世界知识;1980年08期

2 ;侵略史实不容篡改[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2年05期

3 农立夫;;越南对外关系大事记(1980—1983)(下)[J];东南亚纵横;1984年03期

4 蓓郡;;中美建交后美国历年售台武器数额[J];国际展望;1984年07期

5 吴兴灿;;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革命知识分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02期

6 朱敏之;阿尔希波夫的中国之行[J];w

本文编号:28058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8058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8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