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论和平崛起战略是对邓小平28字外交方针的创造性发展

发布时间:2020-09-11 23:32
   外交战略正确与否对一国的兴衰起着重要、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邓小平以28字外交方针予以应对,从而使中国经受住了苏东剧变的冲击,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对华制裁,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入21世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针对21世纪初,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在继承邓小平28字外交方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和平崛起战略。和平崛起战略将“和平”与“崛起”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与坚持和平的国际战略的完整体现,是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战略机遇期的充分利用,是对中国27年来“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理论升华,是中国人向世界承诺和平与展示雄心的一种体现,也是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外交方针上的与时俱进。本文旨在探讨和平崛起战略对邓小平28字外交方针的创造性发展,唤起人们对中国崛起以及中国外交战略方针给予更多的关注与理解,从而使中国能够在崛起中拥有一个更为宽松的国际环境。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首先,和平崛起战略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外界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理解与支持、坚定不移的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为其本质诉求。在本质诉求上,和平崛起战略对邓小平28字外交方针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 其次,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坚持“冷静观察”的同时,创造性地贯彻“沉着应付”;在坚持“韬光养晦”的同时,彰显“有所作为”特色;在坚持“决不当头”的同时,积极拓展地区事务主导权;在“善于守拙”的同时,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实力;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突出强调合作。在策略方针上,和平崛起战略对邓小平28字外交方针进行了创造性发展。 再次,新一届领导集体在调整大国关系的基础上,强调大国是关键;在加强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基础上,强调周边是首要;在密切同发展中国家传统关系的基础上,强调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充分利用各种多边外交场合,搭建广阔的外交舞台。在外交实践上,和平崛起战略对邓小平28字外交方针进行了创造性发展。 在新世纪新时期新的起点上,虽然中国仍处于和平崛起的进程中,但是,在和平崛起战略的指导下,中国将向世人展示:人类可以以理智和和平的方式处理好国家冲突这一千古难题,一个落后的国家,一个有着悠久传统文化的国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实现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
【学位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D8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祥明;发展模式及其科学选择──对若干理论与实践难题的再思索[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 徐胜;;略论“和平崛起”中的文化建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王东华;;20世纪60年代农业经济调整的背景及其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1期

4 杨凤林;;20世纪60年代农业经济调整顺利完成的历史经验[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1期

5 卢红军;;江泽民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论述[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1期

6 黄诗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及其局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7 严军;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调整的内外动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8 章征科;人民公社骤兴速散的内在原因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胡安全;;19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吴光明;;浅析《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的历史意义及其没有落实的原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史晋川;林锦;王婷;;跨国采购合约、供应商准则与劳工法律移植——富士康事件后的一种反思[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张利华;;独树一帜的学术风格[A];高放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赵大兴;;论“一国两制”构想实施的政治前提[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荣宁;;新中国社会阶层演变与民主监督制度建设[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文大山;;社会主义阵营的赶超浪潮与“大跃进”运动的发生[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格;;镇压反革命运动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百灵;;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解读[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余建华;;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一环:中国与亚洲区域合作[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9 潘亚玲;;中国人对美国的网络民族主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10 杨晓东;陈辉;;简析“和谐世界”的理论基础及其现实意义[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丽华;经济援助外交“杠杆”建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于l

本文编号:28173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8173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5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