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货币博弈透视新型大国关系建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时殷弘;;美国权势、中国崛起与世界秩序[J];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03期
2 杨洁勉;;新型大国关系:理论、战略和政策建构[J];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03期
3 宋新宁;国际政治格局与欧洲联盟[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玮敏;;跨国公司的国际人权责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赵庆寺,王启华;基辛格外交思想的历史、哲学基础[J];安徽史学;2001年01期
3 赵丹;陈鸿燕;;从伊拉克战争看国际法对大国的制约[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4 徐希军;胡适何以认同理想主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闫坤;张磊;;试论日本文化外交中软权力的应用[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徐勇;;语词的意识形态及其表征——从命名“反特片”到“谍战片”的转变看社会时代的变迁[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李朋;战争机制的历史分析[J];北方论丛;2001年02期
8 黎海波;;外交胜于军事:波斯对希腊城邦遏制成功探因——一种现代国际关系视角的解读[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9 田庆立;;大平正芳的中国观及外交实践[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张云筝;影响小布什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吴苑华;;简述“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思潮[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3 李淑云;;地缘政治与中亚五国民族问题[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4 刘中民;;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全球治理与国际体系转型——以行为体结构和权力结构为视角的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5 朱新光;齐峰;;中国与东盟的气候合作机制[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朱芹;;周边大国在交叉承认韩朝问题上的博弈[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9年
7 周兴泰;;构建中国特色国际政治理论的一项可能议程:国际政治的国家行为理论初探[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陈少铭;;毛泽东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A];毛泽东与中国道路——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3年
9 王卓;;议企业外事工作中的难点及对策[A];华章(2014)[C];2014年
10 宋科;;宏观经济金融变革与金融稳定一般分析框架[A];《国际货币评论》2014年合辑[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燕军;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4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晓军;冷战后俄罗斯军事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迎红;欧盟干预性权力[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袁赛男;哲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吴立忠;当代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与运行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强;中国和平崛起的可行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立;影响以色列和土耳其关系的因素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俞琳;影响环境议题设置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顺;海合会国家对美、中外交政策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肖凌峰;论我国产业损害预警制度[D];湘潭大学;2010年
5 徐明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的政府信息公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张先其;“一国两制”构想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武红旗;克里米亚战争前欧洲列强的外交博弈[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梁志波;国际制度视角下的气候变化全球综合治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姚楠;论在中国新疆及其周边国家打击“三股势力”的国际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10 张宗禧;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国家安全观探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金应忠;;共生性国际社会与中国的和平发展[J];国际观察;2012年04期
2 杨洁勉;;中国外交理论创新的三重历史使命[J];国际展望;2013年01期
3 徐坚;;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历史条件与主要问题[J];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02期
4 时殷弘;美国的战后困难和对伊战争的国际政治后果[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04期
5 袁鹏;;关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N];人民日报;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一平;从冷战后国际体系的复杂化看中国与大国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12期
2 丁奎松;亚太大国关系对地区安全合作的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Z1期
3 孙承;大国关系与东亚合作[J];国际问题研究;2001年04期
4 俞邃;中国的大国关系理论与实践[J];当代世界;2001年03期
5 房乐宪;从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看冷战后大国关系的调整特点[J];教学与研究;2001年06期
6 赵念渝;试论影响21世纪大国关系的三种因素[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1年04期
7 赵念渝;影响21世纪大国关系的若干因素[J];开放导报;2001年04期
8 傅耀祖;冷战后大国关系的调整及其特点[J];外交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林利民;亚太大国关系的历史变迁:单极?两极?还是多极?[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0 杨成绪;大国关系现状与发展趋势[J];俄罗斯研究;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夏立平;;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视角下的中美太空领域博弈与合作[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2 钮汉章;;相容:超越零和的有序竞争——政治发展视角下的21世纪大国关系走势[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金应忠;;避免全球性结盟分裂对抗是当代大国的历史使命——兼议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与实践[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4 金子秀敏;;美中新型大国关系下的日中关系[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3年第4期(总第113期)[C];2013年
5 仇华飞;;国际秩序转变中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外交学院客座教授 宋荣华;何为新型大国关系?[N];广州日报;2012年
2 美国著名国家关系学者、哈佛大学教授 曾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 约瑟夫·奈;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李文;构建新型大国关系[N];人民日报;2013年
4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一副院长 叶小文;促进新的文明复兴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N];光明日报;2013年
5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王]N生;迈向新型大国关系,中美需把准定位[N];解放日报;2013年
6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者 张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障碍[N];东方早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洪俊杰;中美求解建“新型大国关系”之道[N];解放日报;2013年
8 裴远颖 外交部前政策研究室主任;建新型大国关系需要耐心和智慧[N];解放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张日;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持续发力[N];国际商报;2013年
10 钟声;努力开创新型大国关系之路[N];人民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靖国华;冷战后大国关系的结构性调整及其走势[D];内蒙古大学;2006年
2 曹扬;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障碍及中国的对策[D];东北大学;2013年
3 李蒙爱;构筑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4 卜凤坤;论中国大国关系模式的嬗变与得失[D];内蒙古大学;2005年
5 王丽娜;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背景下中美在太空的竞争与合作[D];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2014年
6 刘鑫;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大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及中国对策[D];河南大学;2014年
8 张艳杰;试论二战以来美国东南亚政策中的大国关系因素[D];暨南大学;2008年
9 谷钰;现实主义视域下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构[D];河南大学;2014年
10 李林宸;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亚太地区的挑战与未来[D];外交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2817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817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