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美韩同盟之间的隔阂及其走向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5 15:35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为了使其霸权地位能够稳定持久的维持下去,美国不允许出现任何对其安全利益有所威胁的国家与地区,也绝不允许出现任何一个对其霸权地位有所挑战的国家与集团。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缘政治原因,朝鲜半岛成为了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韩同盟的存在必然成为美国实现其半岛政策乃至整个东北亚政策的重要保证。 美国对朝鲜半岛的基本策略为“在遏制中接触”与“接触中的遏制”并肩同行。首先,美国试图以自己的意志规范制约朝鲜的行为,以消除对自己安全利益的威胁,并由此加强对半岛事务的干预能力。最终达到在朝鲜半岛建立美国式的政治制度,建立“自由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并把朝鲜半岛统一纳入其全球战略的目的。其次,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针对朝鲜半岛周边大国仍然是其核心。一方面,尽量谋求各大国对其朝鲜半岛政策的支持与合作,以便按照它的意志推动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进程,另一方面则凭借其强势对各大国进行遏制,并借助海外平衡和多极均势限制各大国在朝鲜半岛上作用的发挥。 而美韩同盟的维持与发展是美国实现其政策的根本保证。伴随国际形势的变化,美韩同盟虽然经历了角色不断调整和功能不断转化的过程,但它在美国亚太战略中仍然占有突出地位。冷战后,随着韩国民族主义的复苏,反美情绪日渐高涨,韩国经济的腾飞,美韩同盟由最初建立的“血盟”关系逐渐向“平等伙伴”关系发展。韩国政治地位的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使得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都更加要求摆脱对美国的过分“依赖”。而在韩美由“从属”向“伙伴”关系的转变过程中,其内在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也势必会影响美韩同盟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我们也清楚的看到,无论是疏美派的金大中、卢武铉总统,还是亲美派总统李明博,都无法回避美韩同盟之间在各个领域中存在的分歧与矛盾。而随着美韩各自政治、经济的发展,同盟间矛盾的减弱与增强都使得它们的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研究美韩同盟间矛盾的存在,对于今后我们预测美韩同盟走向,分析其战略制定有着深远的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角度来看待美韩同盟的发展。
【学位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D871.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选题的关键性问题和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5 研究方法与角度
第二章 美韩同盟关系的历史沿革
    2.1 冷战时期美韩间的"血盟"关系
        2.1.1 东北亚冷战格局的形成
        2.1.2 美韩结盟的原始动机
        2.1.3 美韩同盟的三重功能
    2.2 冷战后的美韩同盟
        2.2.1 苏联解体后美韩同盟的功能定位
        2.2.2 美韩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利害关系
    2.3 变迁时代的美韩同盟
        2.3.1 金大中、卢武铉时期的美韩同盟
        2.3.2 李明博时期重新定义的美韩同盟
第三章 美韩关系的裂痕
    3.1 美韩关系的离心表现
        3.1.1 韩国民族主义兴起及反美主义高涨
        3.1.2 自主国防浮出水面
        3.1.3 力图摆脱对美经济依赖
    3.2 美韩关系出现裂痕的原因
        3.2.1 驻韩美军撤出和重新部
        3.2.2 经济竞争和贸易纠纷
        3.2.3 经济起飞后的大国梦
        3.2.4 不同的对朝政策:阳光政策与强硬政策
第四章 韩国摆脱对美国的依赖的限制因素
    4.1 韩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美国
    4.2 韩朝实力对比与美国的"前沿存在"政策
第五章 美韩同盟的未来
    5.1 全球化时代为韩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5.2 美韩同盟中的朝鲜因素
    5.3 美韩同盟中的日本因素
    5.4 美韩同盟中的中国因素
    5.5 美韩同盟未来走向的可能性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亚军;;浅谈朝鲜半岛的关系发展及对我国安全环境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2011年12期

2 薛晨冬;;现代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发展的未来[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6期

3 田勇;;民商法的历史演变[J];考试周刊;2011年44期

4 戴云;;影响大学生“村官”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1年15期

5 张美丽;陈心德;;基于SWOT分析的上海市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6 张慧;;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及启示[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王媛媛;;论和谐社会进程中民间组织的发展[J];现代商业;2011年20期

8 陈海珍;;关于汉中生态农业旅游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2011年20期

9 杜雪晖;柏在华;;试论解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年02期

10 李建华;;论沂蒙精神的发展与时代意义[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雪;;引龙河农场跨区作业的发展与制约因素[A];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彭仲文;;邵东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A];湖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贾洛川;;试论我国未成年劳教人员矫正制度的特色及发展[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4 岑万岭;宋艾江;;煤炭企业危机管理分析[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9辑)——第十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9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怡婉;;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经验借鉴[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黄仕红;宋小娥;;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回眸与思考[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军;;湖南发展绿色食品初探[A];湖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8 顾红波;谭洪应;;曲靖市小杂粮发展对策研究[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0—2003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4年

9 刘冲;;中国科学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A];科技期刊办刊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美芳;董振华;;儿童青少年自发特质推理的发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国和美国好像是即将离婚的夫妇”[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原著] 美国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所 本报编译 于景浩;韩国崛起的民族主义能否瓦解美韩同盟[N];世界报;2007年

3 ;六方会谈,“日美韩同盟”散了[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4 丛玫;巩固美韩同盟 布什亚洲行首站访韩[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5 林治远;韩“自主国防”的重大进展[N];人民日报;2006年

6 崔志鹰 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朝鲜半岛研究室主任;双边贸易协定重新定义美韩同盟[N];东方早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杨立群;韩美自贸协定不仅着眼经贸[N];解放日报;2007年

8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 沈逸;看韩媒体如何给力“作秀”[N];文汇报;2010年

9 本报专稿 刘逆之;韩国点燃战争导火线[N];世界报;2010年

10 张洁;雁型阴影威胁亚洲安全[N];国防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守锤;学前儿童现实性监测发展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丽;国大党的兴衰与印度政党政治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侯建国;二战后加拿大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4 王波;中国都市农业创新论[D];四川大学;2005年

5 彭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其财政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葛文光;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7 阙伟成;中国股票市场发展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刘中连;当代中国县级政府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9 朱斌;统筹城乡发展制度创新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10 郝天军;社会资本对医院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晔;美韩同盟之间的隔阂及其走向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2 梁柏清;佛山陶瓷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职能定位[D];吉林大学;2005年

3 陈建录;美国特许学校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曹芳;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张振辉;华盛顿与美国宪政的发展[D];河南大学;2008年

6 李真真;主题公园的策划与发展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7 张明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思考[D];吉林大学;2008年

8 萧冶;我国私募基金发展及监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赵宇航;我国老龄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鲁宝文;休闲时代传统武术发展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267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8267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e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