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偏移、止损失败与大国战略透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7 06:54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上升,中国外交的总体战略态势开始从韬光养晦转向奋发有为。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具体政策措施的出台,国内学术界出现了关于防范“战略透支”的讨论。纵观国际关系史和国际战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讨论大国兴衰更替时,学者们常常会提及“战略透支”及其它意义相近的概念。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回答战略透支的形成原因问题。就这一问题而言,国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汗牛充栋,既有研究成果可以被归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现实主义的解释、认知方面的解释和国内政治方面的解释。与之相较,国内学术界的研究从战略组成要素出发,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既有研究可分为以下三个派别,即力量派、目标派和综合派。然而,国内外学术界的既有研究都尚未注意到战略的实施和调整过程对战略透支的影响。本文认为,我们应该将战略透支放到整个战略发展过程中进行考察。我们发现,战略透支的形成与战略制定和实施阶段中的目标偏移和战略调整阶段中的止损失败具有直接相关性,即目标偏移和止损失败导致战略透支的形成。这两个因素之间还具有先后递进关系,止损失败对于战略透支的形成具有根本的决定性意义。而目标偏移和止损失败的出现又与某些决策心理有关,本文将这些心理通病概括为过度扩大对方威胁、抓住自身机会窗口、协和谬误困境、预期成功和维持威信。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本文主要采取了案例分析和比较法,并结合过程追踪法,详细考察了美国在越南战争和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的不同表现。对于战略透支形成原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战略要素和大战略的基本问题。就现实意义而言,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中国外交战略的现实和前景,并为中国外交战略转型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思考。
【学位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D8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既有研究及不足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
第2章 战略透支形成的影响因素
2.1 概念定义和判断标准
2.2 目标偏移、止损失败与战略透支的形成
2.2.1 从战略过程看战略透支的形成
2.2.2 目标偏移、止损失败及其形成原因
2.3 案例设计和研究方法
第3章 越南战争:过度消耗与战略透支
3.1 冷战共识与越南战争
3.2 越南战争期间的目标偏移和止损情况
3.3 美国决策者的决策心理
第4章 克里米亚战争:有限扩张与理智撤回
4.1 欧陆均势与克里米亚战争
4.2 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的目标偏移和止损情况
4.3 英国决策者的决策心理
第5章 结论
5.1 案例比较
5.2 研究结论
5.3 政策启示
5.4 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2827562
【学位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D8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既有研究及不足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
第2章 战略透支形成的影响因素
2.1 概念定义和判断标准
2.2 目标偏移、止损失败与战略透支的形成
2.2.1 从战略过程看战略透支的形成
2.2.2 目标偏移、止损失败及其形成原因
2.3 案例设计和研究方法
第3章 越南战争:过度消耗与战略透支
3.1 冷战共识与越南战争
3.2 越南战争期间的目标偏移和止损情况
3.3 美国决策者的决策心理
第4章 克里米亚战争:有限扩张与理智撤回
4.1 欧陆均势与克里米亚战争
4.2 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的目标偏移和止损情况
4.3 英国决策者的决策心理
第5章 结论
5.1 案例比较
5.2 研究结论
5.3 政策启示
5.4 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时殷弘;;传统中国经验与当今中国实践:战略调整、战略透支和伟大复兴问题[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2 时殷弘;;中国对外战略的最新变迁:从“战略军事”为主到“战略经济”为主[J];现代国际关系;2015年01期
3 邓小军;韩惠丽;邵建平;;战略评估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12期
4 李少军;战略评估的理论视角[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畅;心理传导与危机决策[D];外交学院;2017年
2 凌胜利;分而制胜: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研究[D];外交学院;2014年
3 尚永强;英国与克里米亚战争[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武红旗;克里米亚战争前欧洲列强的外交博弈[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怀志霄;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转变[D];山东大学;2008年
3 孙玉娣;杜鲁门时期美国“冷战共识”的形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275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827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