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布什主义:美国国家安全观的渐进性变革

发布时间:2020-10-27 07:53
   9/11事件之后,乔治·W·布什政府在外交政策实践上推行了一系列强硬的措施。而2002年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更进一步将这些措施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被称为“布什主义”,在国际社会更是引起了对“布什主义”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传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争论。首先,推广民主、预防性战争、单边主义和美国的霸权是布什主义的四个重要的组成要素。获取和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是核心和最终目的,而推广民主、预防性战争和单边主义都是为了达到美国霸权的手段。 回顾美国历史,布什主义并不是美国传统国家安全观上的一次革命性变化。在各个历史时期,布什主义的构成要素都在美国的外交理念和实践中有悠久的传统。这些思想贯穿整个美国历史,从殖民地时期到建国,从大陆扩张到成为世界大国,从冷战的美苏争霸到9/11事件,追逐和维护自身霸权是美国一贯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历届政府会根据环境和形势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手段。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布什主义只是美国国家安全观的一个简单重复。基于敌人性质的变化——无孔不在的恐怖组织,布什政府对国家安全战略做出了一场渐进性的变革,体现在安全范围的全球化和“军事主义与乌托邦思想”相结合的特点。总之,布什主义作为对美国传统安全战略思想的延续和变革,它的出现决不是偶然,布什主义所体现的理念将会对今后美国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学位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D871.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布什主义——美国传统国家安全观的体现
    1、推广民主
    2、预防性战争
    3、单边主义
    4、美国霸权——终极目标
    5、以扩张寻求安全——美国国家核心安全观
二、应对欧洲列强的威胁
    1、天定命运——美国早期推广民主的思想
    2、先发制人与预防性战争的思想和实践
    3、美国的行动自由
    4、确立美洲霸权
三、应对共产主义苏联的挑战
    1、美国——“自由世界的核心力量”
    2、限制先发制人政策的使用
    3、针对苏联构建国际多边机制
    4、美苏争霸的胜者
四、渐进性的变革
    1、安全范围的全球化
    2、军事主义与乌托邦思想的结合
结论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鸿;;奥巴马外交洗牌一年[J];瞭望;2010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阿明;布什主义——关于美国新帝国战略的一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杨子辉;美国新保守主义与布什外交战略[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林奋之;布什主义初探[D];暨南大学;2007年

4 韩庆娜;冷战后美国对外军事行动的动因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5 刘彦;应对变化的世界: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1990-2006年)之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杨鸿玺;论美国中亚战略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7 玛斯拉(Maseray Ngadie Rogers);美国在阿富汗反恐战争的政治影响(1998-2008)[D];吉林大学;2011年

8 徐立恒;区域地缘政治的结构主义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光义;奥巴马对布什主义的继承与转变[D];外交学院;2010年

2 高万里;从文化视角对布什主义的剖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彭小江;布什主义:美国国家安全观的渐进性变革[D];外交学院;2007年

4 陈志强;“小布什主义”及其对亚太安全格局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何媛;布什主义与伊拉克战争[D];外交学院;2004年

6 冯琦;从伊拉克战争看美国民主化战略的失败[D];外交学院;2007年

7 王敏;美国21世纪初期外交政策的演变[D];外交学院;2007年

8 何军;从国际法角度探析“布什主义”[D];青岛大学;2009年

9 马学庆;布什主义探析[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李新林;论美国的转型外交及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58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858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4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