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西和平理论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0-11-07 07:33
   和平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人性没有纯粹的善或者恶。当人性中的好战因素占据上风时,和平就成为一种奢望。谋求和平的途径不是对人性的压制,而是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之上,探寻一条能够到达和平的路径。对和平的研究贯穿于整个人类学科,其重点隶属于政治学理论的研究范畴。和平的实现本身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因此,对比中国和西方的和平思想和理论,求同存异,以寻求实现和平的正确模式。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近代的和平思想时,由于旧有的意识形态的存在,对西方和平理论的认知往往有偏见,而且现实主义的学者多强调国家利益的差异而引起的摩擦,对和平的实现不抱希望。因此,中国学术界对和平理论的研究较之西方式比较落后的,因此,中国和平思想的缘起多集中在每一代领导人及其整个领导阶层上。而西方则由于近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较之中国相对完善,因此,对和平理论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只是由于学科发展较慢,主流的和平理论仍然集中在各个学派的代表性人物的理论中,因此,本文的出发点在于抛开战争这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只是以和平为唯一的目标量,来分析不同的文化对和平的不同认知,并且对这些不同的和平理论以对和平的作用大强弱为评判标准,提炼其中的共同核心,来尝试构建一种和平机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和平作出贡献。 本文的研究思路:本文预计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进行解释说明。阐述作者选择本议题的原因,并对中西的和平理论研究进行简单的概述,。第二部分是介绍西方关于和平理论研究的主要几种代表性观点,这一部分的特征主要是覆盖面比较广,从古到今,涉及多个学者的理论,不仅讨论自由主义学派对和平的研究,而且还涉及到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有关知识,其中的分析层次中心主要集中在国际和国家两个层次之上。第三部分是介绍中国和平思想的演绎。中国有关和平理念的探讨和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形成专门的、针对和平的研究理论出现,但是在诸多大家的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和平理念,而这也是我们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特征,尤其是“和合”思想,对当前的主要和平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无法比拟的影响。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满屈辱的战争史,中国传统上的大国、强国地位不复存在,反而成为西方列强欺辱的对象,战争占据了时代特征。新中国的成立,使得中和平不再只是梦想,而是可以成为现实。从毛泽东时代到邓小平时代,从江泽民时代直至今日,中国逐步向和平道路迈进。反观中国的和平思想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特征,即这些思想大都蕴含在国家领导人的思想或者理论之中,并不像西方那样具有独立性和学理性,因此,本部分主要是对这些零散的和平思想进行总结和归类,试图把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理论充分的展示出来。第四部分主要是对中西和平的比较,提炼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构建国际和平体系或者机制。和平机制的范围包括构建国际性和地区性的两种。和平机制的具体结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论述:目标的确立,行为体的界定,基本原则和保障制度的(制度性保障)建立,协商机制的制定,新安全观念的树立,从而从权力、制度和观念三个方面来构建一个有机的和平体系。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D822.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选题的缘由和研究概述
    (二) 核心概念和范围的界定
    (三) 研究目标和方法
一、西方主要的和平理论概述
    (一) 西方古代的和平思想
    (二) 西方近现代的和平思想
        1. 均势和平理论
        2. 霸权稳定论
        3. 国际制度和平论
        4. 民主和平论
        5. 共同体和平论
        6. 三角和平论
二、中国的和平思想
    (一) 古代的和平思想概述
        1. 和平观
        2. 和合文化中的和平
    (二) 中国近现代的和平思想概述
        1. 产生阶段
        2. 成熟阶段
        3. 发展阶段
三、比较和构建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泽阳;;春秋战国时期间谍活动探微[J];军事历史;2009年02期

2 孙艳;;先秦士人:思想和行动的引领者[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年24期

3 曹军;;二十四节气:中国“第五大发明”[J];地理教育;2017年06期

4 何顺斌;;中国猪文化与国人健康(乙篇)[J];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05期

5 董迎春;;初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同中国文学发展的关系[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28期

6 吴忠锐;春秋战国时期的中西科学比较[J];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02期

7 赵文婧;;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法律思想与“法治”特色研究[J];兰台世界;2017年04期

8 刘成赞;;春秋战国时期质子的人际关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08期

9 张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官制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4年11期

10 刘洋;;从出土乐器视域解读春秋战国时期晋音乐文化[J];兰台世界;201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隆文;春秋战国时期金属铸币的空间特征与地理基础[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高卫星;统治的规则与艺术——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思想及其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3 宁国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道家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4 甄尽忠;先秦时期社会救助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5 谭黎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官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焦培民;先秦人口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7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孙赫;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才引进[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童文晖;中西和平理论之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丽静;春秋战国时期的公共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谢亚萍;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救助述论[D];河南大学;2014年

4 仝垚伟;春秋战国时期的家庭成员关系初探[D];西北大学;2014年

5 向导;春秋战国时期都城防御体系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6 褚寒社;春秋战国时期布衣将相形成原因探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任世喻;春秋战国时期生育择吉浅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黄书涛;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地区的交通发展[D];暨南大学;2008年

9 韩永保;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D];四川大学;2007年

10 赵启迪;春秋战国时期的谏诤制度[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736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8736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1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