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透视美国“大中亚”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1-17 06:20
   中亚和南亚,曾因历史原因相互隔绝,分属不同的地缘政治板块。2006年2月,美国国务卿赖斯调整了国务院地区局的划分,创建南亚和中亚事务局。此举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机构调整,而是反映出美国中亚战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明一个以阿富汗为中心,涵盖中亚和南亚的美国“大中亚”战略新框架逐渐形成。本文首先回顾了美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亚战略,介绍了“大中亚”战略的具体内容,全面剖析了这个战略出台的综合缘由。与此同时,本文还分析了“大中亚”战略在实施中制约因素,指出其实施的前景未必乐观。最后,本文重点阐述了美国这一新的“大中亚”战略将给中国安全和能源方面带来的影响,以及中国在这一时期面临的机遇,得出结论:中国面对中亚形势的新变化,应该从经济入手,进一步扩大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全面加强与中亚各国的合作,使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以防和化解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可能产生的威胁,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促进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全面利益,从根本上保障中国的战略安全。
【学位单位】:天津外国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D871.2
【文章目录】: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Introdnction
Chapter 1 Historical Review of US Policy in Central Asia
    1.1 Vague Central Asia Strategy(1991-1996)
    1.2 The Forming of the Central Asia Strategy(1997-2001)
    1.3 The Developing of the Central Asia Strategy(2001-2005)
Chapter 2 Strategic Trend and Relevant Measures of US "Great Central Asia" Strategy
    2.1 Strategic Trend
        2.1.1 Strengthen the Importance of Central-South Asia in US Global Strategy
        2.1.2 Establish the Executive Body of Central and South Asia Affairs
        2.1.3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entral Asia and South Asia
        2.1.4 Agitate the Security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 Central and South Asia
    2.2 Relevant Measures
        2.2.1 Integrate Central Asia and South Asia with Afghanistan as a Land Bridge
        2.2.2 Establish the leadership of Kazakhstan
        2.2.3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South Asia Operation
        2.2.4 Seek the Assistance of NATO and Allied States
        2.2.5 Further Enhance the "Democratic Reform" in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Chapter 3 Reasons for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US "Great Central Asia" Strategy
    3.1 Setbacks in promoting the Democratic Reform in Central Asia
    3.2 Increasing Rivalry with Russia and Iran in Energy Field
    3.3 Rivalry with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CO)
    3.4 Need to Strengthen Anti-terrorism,Anti-drug and Contain Counter-American Power
Chapter 4 Inhibiting Factor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S "Great Central Asia" Strategy
    4.1 Instability of Afghanistan
    4.2 Different Values and Lack of Cooperation Experience
    4.3 Resistance from Russia
    4.4 Questionable Energy Potential in Caspian Sea
Chapter 5 The Impact of the US "Great Central Asia" Strategy on China and China's Response
    5.1 Critical Challenges to China's Strategic Security
        5.1.1 Threat to China's Western Gate
        5.1.2 Threat to China's Energy Supply
    5.2 Favorable Factors for China
    5.3 China's Response
Conclusion
Notes
Works Cited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治区五个直属矿务局关闭破产 职工安置办法的通知[J];广西政报;2000年25期

2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乡(镇)煤炭产品验票管理的通知[J];贵州政报;2001年11期

3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十五”期间加油站发展建设规划的通知[J];黑龙江政报;2002年16期

4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力设施保护的通知[J];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2003年22期

5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西南成品油管道工程贵州段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的通知[J];贵州政报;2003年20期

6 ;关于成立市电力设施建设协调工作小组的通知[J];广州政报;2004年16期

7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2004-2010年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的通知[J];黑龙江政报;2004年17期

8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济南市电力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的通知[J];济南市人民政府公报;2007年06期

9 ;印发广州市成品油供给应急预案(试行)的通知[J];广州政报;2007年22期

10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第二阶段工作方案的通知[J];内蒙古政报;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栋;能源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王俊峰;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阚海东;上海市能源方案选择与大气污染的健康危险度评价及其经济分析[D];复旦大学;2003年

4 杨亚辉;K_2La_2Ti_3O_(10)催化剂的制备与光催化分解水活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5 项乔君;城市交通系统汽车燃油消耗研究[D];东南大学;2000年

6 孙立;生物质热解制氢机理和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张昉;纳米介孔催化材料的组装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占文;惯性约束聚变中的双壳层靶制备技术基础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7年

9 段文博;资源约束下的日本产业结构演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陆海波;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菲;建筑表皮的思索[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2 张伟健;韶冶ISP过程资源、能源、环境评价和改进措施[D];中南大学;2004年

3 乔君;黑龙江省电力公司风电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4 冯娜;节能型紫外线杀菌水处理器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5 唐军;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调查船可行性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6 宋光明;太阳能在多高层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5年

7 王朝红;寒冷地区小城镇住宅节能设计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8 冯灵忠;聚氯乙烯和糊状树脂装置能效分析与优化[D];浙江大学;2005年

9 徐冠宏;田湾核电站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10 陈加宝;地下水空调在村镇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87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887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f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