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中日关系:现状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0-11-17 22:26
   中日关系互为中日两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但目前中日关系的状况却不容乐观:两国政治关系极为冷淡,两国首脑互访已中断四年;两国经济往来虽然密切,但却有“变凉”的危险;民间关系上,两国民众互生嫌隙,彼此亲近感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更加重视中日关系,更深入地研究中日关系。 在以往对中日关系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多侧重于运用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的范式以及从国内因素视角来进行分析,但这些范式和视角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解释力有限,不能全面地对中日关系进行解释和分析,因此,要更全面地分析中日关系,我们需要新的研究范式和视角。在本文中,笔者尝试用建构主义理论来分析中日关系现状。 建构主义作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新兴的主流学派之一,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视角,它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国际关系领域。建构主义以文化作为自己理论的核心概念,认为文化建构国家的身份和利益,而身份和利益决定了国家的行为。需要说明的是,建构主义强调的文化是国际体系文化或称共有文化,它是在国家互动的进程中产生的。建构主义同新现实主义一样,强调的是体系层面的因素,因此,建构主义同样是体系理论。 以建构主义来分析中日关系,我们就可以发现,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两国角色认知上的分歧和共有文化上的缺乏所致。20世纪70年代建立的中日关系模式已不能适应中日两国在角色转变后的需求,因此,要改善两国关系,必须从培育两国积极的共有文化入手,努力扭转目前中日关系不断恶化的趋势,变中日间的恶性竞争为积极的良性互动。只要中日两国能够将积极的良性互动保持一定的强度和时间,在两国之间建立起一定的积极的共有文化,中日关系就能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学位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D822.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1、现实主义的视角
        2、自由主义的视角
        3、国内机制因素的视角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上篇 建构主义是观察中日关系的重要理论工具
    一、建构主义在研究国际关系中的价值
        1、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
        2、建构主义与其它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比较优势
    二、中日关系的建构主义分析
        1、中日关系现状
        2、中日关系现状的建构主义分析
下篇 建构共有文化:改善中日关系的一种正确选择
    一、共有文化的概念及建构方式
    二、影响中日共有文化形成的因素
        1、历史因素
        2、中日现实利益争端
        3、美国因素或国际因素
    三、对建构中日间共有文化的初步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银亮;中日关系范式的建构主义分析——一项关于日本身份政治的议程研究[J];国际观察;2003年04期

2 赵银亮;中日关系范式的建构主义分析——一项关于日本身份政治的议程研究[J];日本问题研究;2004年01期

3 肖晞;;后冷战时期的中日关系——三大理论范式的多重解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韩瑞;乔旋;;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中日关系:现状及其路径分析[J];理论导刊;2008年03期

5 肖传国;;日本“中国威胁论”的成因及消弭措施[J];和平与发展;2011年03期

6 吕乃澄;大平总理与21世纪的中日关系[J];世界历史;1992年06期

7 高海宽;当前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课题[J];和平与发展;1996年03期

8 田培良;世纪之交的中日关系[J];当代亚太;1997年04期

9 王伟;面向未来 增进理解——“日本文化与中日关系”研讨会侧记[J];日本学刊;1997年03期

10 天凯;;处在转折关头的中日关系——访日随感[J];世界知识;2000年2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莫斌;论爱尔兰根学派建构主义方法论的问题域[D];复旦大学;2011年

2 王卓娅;在方法论视域下的建构主义理性批判[D];复旦大学;2010年

3 王永强;人文意义的建构与生成[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任友群;现代教育技术的建构主义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赵蓉;论二语学习中的教师介入[D];复旦大学;2011年

6 林晓光;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与中日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侯德贤;冷战后亚太地区中日关系与美国因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靳莹;结构主义视角下的化学概念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赵银亮;东南亚区域制度变迁与对外政策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任娜;能源安全与当代大国关系[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俊林;建构主义解析中日安全困境及其意义[D];延边大学;2005年

2 肖瑶;中日关系中的“安全困境”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3 张勇;试论互联网对中日关系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5年

4 邹贵福;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国家间互动[D];南京大学;2011年

5 吴健一;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关系及日本人的中国观[D];暨南大学;2003年

6 萧俊;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武向平;“吉田书简”与战后初期日本对华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唐志钦;论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晓光;建构主义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冬青;试论建构主义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887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887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5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