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式外交的“和”文化底蕴
【文章目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中国和的文化以及和谐相处的国际观
“和”表现于国际关系, 是“万邦和谐”、“万国咸宁”的睦邻友好关系
“和”作为国际关系准则的感化魅力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仁;;国际关系争与不争,和为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2 刘山;世界经济变化对未来国际关系的影响[J];国际问题研究;2000年01期
3 崔洪建;“人权与国际关系”中青年学者研讨会在京举行[J];国际问题研究;2000年04期
4 徐彪;《20年代的国际关系》教材分析[J];历史教学;2000年02期
5 丁冬汉;霸权与国际关系理念[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6期
6 梁靖;20世纪国际关系的结构变量[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8期
7 宋以敏;冷战体制后的国际关系与东亚[J];发展论坛;2000年09期
8 李旭东;论东北亚的“连结带”特点对本地区国际关系走势的影响[J];东疆学刊;2000年02期
9 孙学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现状分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0 胡传荣;国际进步妇女运动与冷战初期的国际关系——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的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和世界保卫和平运动[J];国际观察;200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广成;从合作到冲突:国际关系的退化机制分析[D];外交学院;2010年
2 杨筱;认同与国际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王骏;基于文本挖掘的国际关系网络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4 李朋;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美国政策研究(1784-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金良祥;创伤性事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叶青;伊斯兰教与后冷战时期中东国际关系中的双重认同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李渤;当代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研究——从民族心理特征角度[D];外交学院;2003年
8 宋秀琚;国际合作理论:批判与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俊;承认的战略[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10 董青岭;在冲突与合作之间:作为元理论的建构主义[D];外交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晓玲;国际关系中人的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长春;生存与发展: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视角[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俊;论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东宁;文化与国际关系的相关性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琦;信息传播与国际关系建构[D];暨南大学;2006年
6 余彬;主体性国际关系批判[D];暨南大学;2006年
7 冯江;国际关系中的女性主义思潮[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胡德见;国际关系均势理论及其在冷战后的新发展[D];苏州大学;2007年
9 尹鑫鑫;国际关系中的心理学研究分析[D];外交学院;2012年
10 薄存冰;国际关系“被稳定”研究[D];青岛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892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889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