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身份与外交战略的选择(1949-2004)
发布时间:2021-01-15 19:54
从对“中国威胁论”的疑问出发,笔者认为:要反驳或者证明“中国威胁论”,就必须研究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合作性与冲突性;而要理解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合作与冲突,就必须要了解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中国外交战略的选择,因为不同的战略选择其中所包含的合作性和冲突性程度也不同。因此,本文提出的中心问题就是:中国是如何确定自己的外交战略选择? 针对该问题,历史文化模式认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影响了外交战略的选择和政策的制定;意识形态模式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决定了中国战略选择的框架;现实主义模式认为,中国外交战略的选择源于中国对利益得失的权衡。 由于这三种模式都存在其缺陷,笔者试图寻找一个更加中观、准确的变量来解释中国的外交战略行为,这个变量就是国家身份。近些年来,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身份”引起了研究者越来越大的兴趣。在国际关系理论学界,身份理论是随着建构主义的崛起而逐渐引起人们注意的。目前,身份不仅是建构主义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同时也是当前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前沿。 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是国家的社会身份,即国家是如何在不同的团体划分中确定自己的身份认同的。社会身份的形成源于人们的认知需...
【文章来源】:外交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5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引言
一、研究的起点
二、问题的提出
三、国家身份与对外战略选择
四、研究的目的
五、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
第一章 中国外交研究的模式
第一节 历史文化模式
第二节 意识形态模式
第三节 现实主义模式
第四节 外交决策模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家身份理论
第一节 身份研究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身份理论
一、身份的定义和分类
二、社会身份的形成和变化
三、社会身份理论及其基本假定
四、社会身份与对外战略选择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三节 中国的国家身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和的社会主义国家身份(1949-1956)
第一节 温和社会主义国家身份的确定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身份确定
二、身份的温和性质
第二节 一边倒的战略选择
一、对“一边倒”的再分析
二、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对外行为的分析
第三节 为什么要“和平共处”?
一、“和平共处”的提出
二、“和平共处”和中国国家身份之间的矛盾
三、“和平共处”的策略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革命的社会主义国家身份(1957-1976)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主义国家身份的确定
一、分歧初现(1956-1958年)
二、半修正主义(1959-1960年)
三、修正主义阶段(1961-1963年)
第二节 中苏从盟友变成敌人
一、中国的国家身份和对外战略选择
二、为什么开展三线建设?
三、中苏边界由安宁转向战争
第三节 为什么要与美国缓和
一、中国反对美的战略没有改变
二、中美缓和的策略性
三、中国在越美谈判问题上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1977-1995)
第一节 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
一、原有身份分类标准的淡化
二、中国的国家身份——“国际社会的一员”
三、政策的验证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发展与美国的关系
二、改善与苏联的关系
第三节 参与国际裁军机制
一、50-70年代的不合作态度
二、80、90年代从有限参与到全面合作
三、中国在核裁军领域的合作行为
四、中国参与信任和安全措施的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作为东亚共同体的一员(1996-2004)
第一节 东亚共同体的进程
一、相互依存与东亚集体身份
二、共同命运与东亚集体身份
三、同质性与东亚集体身份
四、自我约束与东亚集体身份
五、东亚共同体的机制建设
第二节 中国作为东亚共同体的一员
一、中国的东亚外交
二、中国与东亚各国的经济合作
三、中国与东亚多边安全合作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及其他[J]. 于沛,王子今,张国刚,杨念群,杨奎松,沈志华,罗志田,茅海建,赵世瑜,徐蓝,桑兵,阎步克,彭小瑜,葛兆光,虞和平. 历史研究. 2004(04)
[2]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J]. 秦亚青.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3(01)
[3]1966-1976年中美苏关系纪事(连载一)[J]. 王永钦.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7(04)
本文编号:2979417
【文章来源】:外交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5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引言
一、研究的起点
二、问题的提出
三、国家身份与对外战略选择
四、研究的目的
五、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
第一章 中国外交研究的模式
第一节 历史文化模式
第二节 意识形态模式
第三节 现实主义模式
第四节 外交决策模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家身份理论
第一节 身份研究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身份理论
一、身份的定义和分类
二、社会身份的形成和变化
三、社会身份理论及其基本假定
四、社会身份与对外战略选择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三节 中国的国家身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和的社会主义国家身份(1949-1956)
第一节 温和社会主义国家身份的确定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身份确定
二、身份的温和性质
第二节 一边倒的战略选择
一、对“一边倒”的再分析
二、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对外行为的分析
第三节 为什么要“和平共处”?
一、“和平共处”的提出
二、“和平共处”和中国国家身份之间的矛盾
三、“和平共处”的策略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革命的社会主义国家身份(1957-1976)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主义国家身份的确定
一、分歧初现(1956-1958年)
二、半修正主义(1959-1960年)
三、修正主义阶段(1961-1963年)
第二节 中苏从盟友变成敌人
一、中国的国家身份和对外战略选择
二、为什么开展三线建设?
三、中苏边界由安宁转向战争
第三节 为什么要与美国缓和
一、中国反对美的战略没有改变
二、中美缓和的策略性
三、中国在越美谈判问题上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1977-1995)
第一节 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
一、原有身份分类标准的淡化
二、中国的国家身份——“国际社会的一员”
三、政策的验证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发展与美国的关系
二、改善与苏联的关系
第三节 参与国际裁军机制
一、50-70年代的不合作态度
二、80、90年代从有限参与到全面合作
三、中国在核裁军领域的合作行为
四、中国参与信任和安全措施的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作为东亚共同体的一员(1996-2004)
第一节 东亚共同体的进程
一、相互依存与东亚集体身份
二、共同命运与东亚集体身份
三、同质性与东亚集体身份
四、自我约束与东亚集体身份
五、东亚共同体的机制建设
第二节 中国作为东亚共同体的一员
一、中国的东亚外交
二、中国与东亚各国的经济合作
三、中国与东亚多边安全合作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及其他[J]. 于沛,王子今,张国刚,杨念群,杨奎松,沈志华,罗志田,茅海建,赵世瑜,徐蓝,桑兵,阎步克,彭小瑜,葛兆光,虞和平. 历史研究. 2004(04)
[2]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J]. 秦亚青.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3(01)
[3]1966-1976年中美苏关系纪事(连载一)[J]. 王永钦.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7(04)
本文编号:29794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979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