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对日态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0 00:48
05年是世界纪念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在世界人民都对战争表示深刻反省的同时,日本政府却依然固执己见,坚持对战争不肯认错,不表示任何反省态度。4月,日本文务省通过了对右翼教科书的审定,这激起了以中国人民为主的亚洲人民极大的愤慨,在中国爆发了大规模反日游行。另外在日本不承认战争错误的基础上,积极申请联合国入常的行为,没有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亚洲国家人民的认同。再加上近年来中日之间钓鱼岛问题、东海资源问题、台湾问题、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焦点、热点问题交织在一起,由于日本政府的挑衅态度,导致中日关系急剧冷却甚至恶化,两国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倒退。根据调查问卷,依据中国青年的对日态度,可以分为愤青、理智型、淡漠型或一般型几种类型。除去焦点历史问题以外,中国青年对中日关系的关注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因素,一个是国家利益考虑。一部分青年人对于日本经济对中国的渗透抱有排斥态度,赞成扶持民族经济,对政治上的不满反映在日常生活上也自然会影响到经济领域,从而发生了抵制日货的行为。在中日关系中,国家利益是很重要的一个权衡利弊的标准。青年人普遍认为日本侵犯了中国的利益,无论是国家主权也好,能源问题...
【文章来源】:外交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一 背景及中日关系现状概述
(一) 国际背景与环境
(二) 中日两国历史交往简述
(三) 中日两国关系现状概述
1. 经济现状
2. 政治现状和焦点问题
二 根据调查问卷结合焦点问题分析中国青年的对日态度
(一) 简述调查问卷情况
(二) 根据问卷对青年划分类型
(三) 焦点问题
1. 参拜靖国神社问题
2. 教科书问题
3. 钓鱼岛问题
4. 东海资源问题
5. 台湾问题
6. 日本入常问题
7. 对历史问题的态度
三 影响中日关系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 历史因素以外的因素
1. 经济因素
2. 利益因素
(二) 中日双方责任题
1. 日方责任问题
2. 中方责任问题
(三) 舆论导向问题
1. 日方的右翼宣传及正义呼声
2. 中方舆论导向和爱国主义教育问题
(四) 对日本和日本人的看法
1. 对日本的看法
2. 对日本人的看法
3. 对日态度的不同类型
(五) 心理因素
四 中日关系现状、前景及改善途径
(一) 现状及前景展望
(二) 改善途径
1. 政府的作用
2. 民间及非官方作用
3. 个人的作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大学生眼中的抗战历史与中日关系[J]. 谭绍兵.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5(04)
[2]浅析冷战后美国东亚大国战略嬗变下的中日关系[J]. 赵品宇.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5(04)
[3]近代中日教育关系与传统文化心理式微[J]. 杨晓. 教育科学. 2005(03)
[4]浅议当前的中日关系[J]. 汤重南. 日本研究. 2005(01)
[5]中国民众应如何面对今天的日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高洪与媒体对话[J]. 申宏磊,翟淑蓉. 对外大传播. 2005(03)
[6]日本社会对华心态析论[J]. 王运祥. 东南亚研究. 2005(01)
[7]日本国民心理对中日关系影响的分析及对策[J]. 邹岩梅.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8]中国民众对日本的不亲近感显著增强[J]. 蒋立峰. 日本学刊. 2004(06)
[9]论日本国民意识演变对日本外交的影响[J]. 沈海涛. 日本学论坛. 2004(03)
[10]解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J]. 吴广义.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4(02)
本文编号:2988022
【文章来源】:外交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一 背景及中日关系现状概述
(一) 国际背景与环境
(二) 中日两国历史交往简述
(三) 中日两国关系现状概述
1. 经济现状
2. 政治现状和焦点问题
二 根据调查问卷结合焦点问题分析中国青年的对日态度
(一) 简述调查问卷情况
(二) 根据问卷对青年划分类型
(三) 焦点问题
1. 参拜靖国神社问题
2. 教科书问题
3. 钓鱼岛问题
4. 东海资源问题
5. 台湾问题
6. 日本入常问题
7. 对历史问题的态度
三 影响中日关系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 历史因素以外的因素
1. 经济因素
2. 利益因素
(二) 中日双方责任题
1. 日方责任问题
2. 中方责任问题
(三) 舆论导向问题
1. 日方的右翼宣传及正义呼声
2. 中方舆论导向和爱国主义教育问题
(四) 对日本和日本人的看法
1. 对日本的看法
2. 对日本人的看法
3. 对日态度的不同类型
(五) 心理因素
四 中日关系现状、前景及改善途径
(一) 现状及前景展望
(二) 改善途径
1. 政府的作用
2. 民间及非官方作用
3. 个人的作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大学生眼中的抗战历史与中日关系[J]. 谭绍兵.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5(04)
[2]浅析冷战后美国东亚大国战略嬗变下的中日关系[J]. 赵品宇.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5(04)
[3]近代中日教育关系与传统文化心理式微[J]. 杨晓. 教育科学. 2005(03)
[4]浅议当前的中日关系[J]. 汤重南. 日本研究. 2005(01)
[5]中国民众应如何面对今天的日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高洪与媒体对话[J]. 申宏磊,翟淑蓉. 对外大传播. 2005(03)
[6]日本社会对华心态析论[J]. 王运祥. 东南亚研究. 2005(01)
[7]日本国民心理对中日关系影响的分析及对策[J]. 邹岩梅.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8]中国民众对日本的不亲近感显著增强[J]. 蒋立峰. 日本学刊. 2004(06)
[9]论日本国民意识演变对日本外交的影响[J]. 沈海涛. 日本学论坛. 2004(03)
[10]解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J]. 吴广义.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4(02)
本文编号:29880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988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