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团结与命运共同体
发布时间:2021-02-09 00:06
团结常同友爱相联系,旨在实现公民权利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协调社会正义与团体忠诚的关系,展示凝聚各种社会力量去改变共同命运的社会责任,表现社会成员之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友好关系,传达"四海之内,人人皆兄弟"的美好愿景。它在国内表现为社会团结。实现社会团结,需要处理好自由与平等、自我权益与友善美德、个人权利与社会正义的关系,建立向所有社会成员开放的社会保障制度,用互惠、互让和互谅的对等正义处理社会矛盾和利益争端。它在国际表现为人类团结。实现人类团结,需要借助国际社会力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向正在遭受贫穷、饥饿、灾难和战争苦难的人民提供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改善发展中国家的人权状况和经济状况。自由、平等、团结、容忍、尊重自然和共同承担责任,是国际社会倡导的六大基本价值。保障公民权利、增进社会福祉、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全球正义和促进人类团结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五条路径。背离团结宗旨,人类不会有美好未来。构建团结的命运共同体任重而道远。
【文章来源】:浙江学刊.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9 页
【文章目录】:
一、“团结”的含义与辨析
1.在政治意义上,团结是一种权力斗争或政治博弈策略。
2.在社会意义上,团结意味着一个人受到他者友善的对待,团结甚至是社会成员的一项权利。
3.在族群和文化意义上,团结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有苦同担,有福同享”的特定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现象。
4.在宗教信仰上,团结意味着信仰者为了信仰而走到一起,去面对人间苦难,迎接摆脱苦难、走向幸福的希望。
5.在人类意义上,团结体现了人类共同体为了促进国际合作,愈合国际冲突与战争的创伤,消除民族国家之间的裂痕,战胜人类贫穷和苦难作出的各种努力。
二、团结的主观条件
1.团结与同情心。
2. 团结与想象力。
3. 团结与自我创造力。
4. 团结与正义感。
三、团结的客观条件
1.在社会基本结构意义上,罗尔斯提出的差别原则表达了博爱原则。
2.在国家层面上,建立全覆盖无遗漏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3.在人际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价值观碰撞是难免的。
4.在国际事务中,反对国际霸权,以“合作和发展”观念取代“竞争和抑制”观念,建立国际利益谈判与仲裁机制,尽量避免国际军事冲突,建立全面的国际社会安全和和平保障机制。
四、建构团结的命运共同体
1.实现团结,不仅需要合作精神,而且需要利他美德或友爱美德,会牺牲一定的个人权利和利益,但是这样的代价是值得的。
2.实现团结,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基本制度设计和安排之中,尤其要把消除世界范围的绝对贫穷作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3.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关起门来,只关心如何过上自己的快乐生活,这是无可厚非的。
4.在一国范围之内,团结主要有人民团结、社会团结和民族团结等形式。团结才有力量。
5. 在国际层面上,团结主要有国际团结、全球团结和人类团结等形式。
6. 团结并不排斥斗争,同情不能抹去罪恶。
本文编号:3024711
【文章来源】:浙江学刊.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9 页
【文章目录】:
一、“团结”的含义与辨析
1.在政治意义上,团结是一种权力斗争或政治博弈策略。
2.在社会意义上,团结意味着一个人受到他者友善的对待,团结甚至是社会成员的一项权利。
3.在族群和文化意义上,团结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有苦同担,有福同享”的特定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现象。
4.在宗教信仰上,团结意味着信仰者为了信仰而走到一起,去面对人间苦难,迎接摆脱苦难、走向幸福的希望。
5.在人类意义上,团结体现了人类共同体为了促进国际合作,愈合国际冲突与战争的创伤,消除民族国家之间的裂痕,战胜人类贫穷和苦难作出的各种努力。
二、团结的主观条件
1.团结与同情心。
2. 团结与想象力。
3. 团结与自我创造力。
4. 团结与正义感。
三、团结的客观条件
1.在社会基本结构意义上,罗尔斯提出的差别原则表达了博爱原则。
2.在国家层面上,建立全覆盖无遗漏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3.在人际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价值观碰撞是难免的。
4.在国际事务中,反对国际霸权,以“合作和发展”观念取代“竞争和抑制”观念,建立国际利益谈判与仲裁机制,尽量避免国际军事冲突,建立全面的国际社会安全和和平保障机制。
四、建构团结的命运共同体
1.实现团结,不仅需要合作精神,而且需要利他美德或友爱美德,会牺牲一定的个人权利和利益,但是这样的代价是值得的。
2.实现团结,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基本制度设计和安排之中,尤其要把消除世界范围的绝对贫穷作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3.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关起门来,只关心如何过上自己的快乐生活,这是无可厚非的。
4.在一国范围之内,团结主要有人民团结、社会团结和民族团结等形式。团结才有力量。
5. 在国际层面上,团结主要有国际团结、全球团结和人类团结等形式。
6. 团结并不排斥斗争,同情不能抹去罪恶。
本文编号:30247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024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