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IRIT”框架的成都健康城市建设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1-02-27 15:55
目的:旨在为成都初步建成环境优美、保障健全、文化繁荣、人群健康的国家"健康城市示范市"提供参考建议。方法:采用"SPIRIT"框架,主要从政治承诺与政策、场所手段与基础设施、社区参与与跨部门合作、健康资源与科学研究、可持续性发展与培训等5个维度进行研究。结果:成都近年健康城市建设在政治承诺与政策、场所手段与基础设施、社区参与与跨部门合作、健康资源与科学研究、可持续性发展与培训等5个维度指标数据不断优化,人群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结论: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以社区为平台整合各类健康资源,以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培育健康人群,运用互联网+新技术等有利于成都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人群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文章来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0,37(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基于“SPIRIT”框架的成都健康城市研究内容
健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主要是保证人地公平、代内公平以及代际公平的同时,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为人类健康服务。即结合实际健康需求,按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配置健康相关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保证健康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实现健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都健康城市可持续发展愿景主要包括实施主体多元化、实施手段、面临瓶颈和具体对策四个方面(见图2)。健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健康资源。健康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主体包括政府、卫生及相关部门、社区和公众等等,具体手段主要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技手段、教育手段等等。健康资源可持续性发展面临的瓶颈包括其内容极其复杂,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健康资源有空间差异性,也有时间可变性;健康资源研究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结合,有些指标难以量化等等。具体对策包括加强健康资源的保护力度,降低环境污染与资源破坏;提高健康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开发性和消费性浪费;加强健康资源管理,保证资源利用的公平性[1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健康城市建设水平的比较研究——基于副省级城市中7个示范城市的分析[J]. 李勋来,张梦琦. 山东社会科学. 2019(07)
[2]我国各地健康城市指标体系与国家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J]. 沈建通,贺丽芳,温秋月,张奕,姜宝荣,卢东民,姚金兰,沈旭慧,江琪.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9(06)
[3]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城市建设的发展实践与启示[J]. 徐媛,李林,魏仁敏. 卫生软科学. 2019(04)
[4]“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在中国健康城市中的应用初探[J]. 石琦. 中国健康教育. 2019(02)
[5]以绩效考核驱动的健康城市建设——以T市为例[J]. 周玉萍,王晓吉. 中国商论. 2018(30)
[6]健康促进的综合评价:一种主客观相结合的构建健康城市指数的方法[J]. 高俊岭,傅华,戴俊明,叶博.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8(05)
[7]关于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行动的实践与发展分析[J]. 马静.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8(05)
[8]“健康城市”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与建设启示[J]. 范旭东.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10)
[9]移动健康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 杨倩,刘丽萍.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8(08)
[10]英国治理伦敦大气污染的政策措施与经验启示[J]. 崔艳红. 区域与全球发展. 2017(02)
硕士论文
[1]健康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 罗媞.华中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54457
【文章来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0,37(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基于“SPIRIT”框架的成都健康城市研究内容
健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主要是保证人地公平、代内公平以及代际公平的同时,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为人类健康服务。即结合实际健康需求,按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配置健康相关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保证健康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实现健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都健康城市可持续发展愿景主要包括实施主体多元化、实施手段、面临瓶颈和具体对策四个方面(见图2)。健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健康资源。健康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主体包括政府、卫生及相关部门、社区和公众等等,具体手段主要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技手段、教育手段等等。健康资源可持续性发展面临的瓶颈包括其内容极其复杂,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健康资源有空间差异性,也有时间可变性;健康资源研究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结合,有些指标难以量化等等。具体对策包括加强健康资源的保护力度,降低环境污染与资源破坏;提高健康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开发性和消费性浪费;加强健康资源管理,保证资源利用的公平性[1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健康城市建设水平的比较研究——基于副省级城市中7个示范城市的分析[J]. 李勋来,张梦琦. 山东社会科学. 2019(07)
[2]我国各地健康城市指标体系与国家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J]. 沈建通,贺丽芳,温秋月,张奕,姜宝荣,卢东民,姚金兰,沈旭慧,江琪.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9(06)
[3]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城市建设的发展实践与启示[J]. 徐媛,李林,魏仁敏. 卫生软科学. 2019(04)
[4]“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在中国健康城市中的应用初探[J]. 石琦. 中国健康教育. 2019(02)
[5]以绩效考核驱动的健康城市建设——以T市为例[J]. 周玉萍,王晓吉. 中国商论. 2018(30)
[6]健康促进的综合评价:一种主客观相结合的构建健康城市指数的方法[J]. 高俊岭,傅华,戴俊明,叶博.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8(05)
[7]关于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行动的实践与发展分析[J]. 马静.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8(05)
[8]“健康城市”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与建设启示[J]. 范旭东.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10)
[9]移动健康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 杨倩,刘丽萍.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8(08)
[10]英国治理伦敦大气污染的政策措施与经验启示[J]. 崔艳红. 区域与全球发展. 2017(02)
硕士论文
[1]健康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 罗媞.华中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544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054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