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洲的“救灾援助”

发布时间:2021-03-05 21:49
  非洲是灾害多发频发的大陆,因自然灾害和社会性灾害而向非洲国家发起的"救灾援助",成为主权国家履行人道主义承诺与国际义务的重要举措。作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中国历来重视对非洲受灾国的救援工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非洲的"救灾援助"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中国主要通过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人力资源开发、派遣援外工作队、提供一般物资和成套项目等方式帮助非洲应对雷患与雷灾、旱灾与饥荒、疫情与疾病以及地震与洪水等多种灾害,并积极与非洲受灾国开展防灾减灾领域的合作。中国对非洲的"救灾援助",促进了受灾国的经济恢复与经济发展,为构建平等互利的中非关系创造了"外交空间",有效彰显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以"援助"带动"合作"促进了中非经贸往来。但也存在"重物援、轻人文""重参与、轻主导""重官方、轻民间""重应急、轻预防"的问题。为此,中国需要在援外理念、援外机制、援外主体结构、援外过程管理等层面作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 

【文章来源】: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20,(03)CSSCI

【文章页数】:24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及概念界定
二、中国对非洲“救灾援助”的历程回顾
    (一)1956至1978年的“革命的救灾援助”阶段
    (二)1979至2003年的“务实的救灾援助”阶段
    (三)2004年至今“机制化的救灾援助”阶段
三、中国对非洲“救灾援助”的重点内容及援外方式
    (一)围绕雷患与雷灾展开的“救灾援助”
    (二)围绕干旱与饥荒展开的“救灾援助”
    (三)围绕疫情与疾病展开的“救灾援助”
    (四)围绕其他灾害展开的“救灾援助”
四、中国对非洲“救灾援助”的效果评析
    (一)中国对非洲“救灾援助”的积极效应
        1. 促进了非洲受灾国的经济恢复与经济发展
        2. 为构建平等互利的中非关系创造了“外交空间”
        3. 在国际上有效彰显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4. 以“援助”带动“合作”促进了中非经贸往来
    (二)中国对非洲“救灾援助”存在的问题
        1. 重物援、轻人文
        2. 重参与、轻主导
        3. 重官方、轻民间
        4. 重应急、轻预防
    (三)应对建议
        1. 转变“救灾援助”理念,适当增加“人文”援助的比重
        2. 完善“救灾援助”机制,积极寻求国际话语权
        3. 优化“救灾援助”主体,充分整合民间力量参与救援
        4. 统筹“救灾援助”过程,努力推进防灾减灾工作常态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拒绝外援”到“救灾外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应对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演变及其评价[J]. 李天华.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8(06)
[2]日臻成熟的灾难外交[J]. 赵青海.  对外传播. 2008(06)
[3]印度洋海啸与中国的东南亚战略[J]. 赵蜀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04)



本文编号:30659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0659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1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