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霸权关系的悖论
发布时间:2021-03-28 16:22
本文试图以金融为切入点,从权力的生产和消耗方式入手,探讨霸权是否衰落、为什么衰落等问题。大多数的文献认为金融是霸权的坚实基础,而本文认为金融也可能有损于霸权,成为霸权衰落的内生原因。金融分别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次上依照国家与市场的两种逻辑对霸权产生联动效应。按照霸权护持的目的进行推断,金融应该是受国家逻辑驱动的,要生产权力资源,维系影响力;而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中,金融追求利益,遵循的却是市场逻辑。一旦国家的逻辑与市场的逻辑之间的相对稳定平衡被打破,金融就可能损害霸权稳定的国家权力基础,破坏权力的生产机制,乃至消耗霸权并导致其衰落。
【文章来源】:国际政治科学. 2020,5(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32 页
【部分图文】:
图6国际情境与作用机制①
金融与霸权关系的悖论31于提供公共产品的霸权消耗和大国权力转移等外生因素所致。本文的两个基本假设都被证实,但每个假设下的子项目却也存在被证伪的情况,例如金融在生产领域的去等级化对霸权具有消融作用。这种消融作用虽然存在,但程度并不足以引起质变,全球价值链的基本结构以及霸权国在全球大生产结构中的绝对优势地位没有改变。综合来说,霸权治下世界秩序的核心基实力和影响力的国际领导权,权力的生产来自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具体的分析脉络见图7。图7全文分析脉络图在国内层面上,金融(利益集团①)忽视国内权力生产之国家逻辑,追求无限度的超级全球化,与国家主张有节制全球化的立场产生分化。当天平过度偏向市场一侧,流入制造业等生产部门的资本不足,经济高度金融化、制造业空心化,导致普通民众就业不足,收入差距拉大,加之税收的二次分配能力下降,国内政治压力加增,民众质疑以霸权稳定为基础的超级全球化。当市场与国家两种逻辑的失衡趋近极值时,支持全球化和霸权稳定的金融利益集团就处于阶段性失势。在国际层面上,一方面,市场逻辑“超重”,天平失衡,霸权衰落:不受约①本文不详述双层博弈中利益集团的影响机制,但金融利益集团是本文言及的金融力量之重要组成。
金融与霸权关系的悖论21图41973—2017年美国金融资产占国家总资产及非金融企业总资产比重变化趋势①这种经济金融化的挤压效应在图5中进一步显示为,美国制造业从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从1998年的近14%持续下降到2017年的8%。相反,服务业从业人数有上升趋势,特别是在资本密集型的金融等高端服务业。然而,即使以金融业为核心的服务业就业岗位有明显增加,然而商业服务、专业技术服务对技能要求很高,从制造业流出的普通工人并不能直接转移到这些就业方向。普通工人由于教育水平相对低、技术培训和知识能力弱,对传统制造业的就业依赖性更强。而就业机会被挤占是产生高失业率和贫富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由于相比国家逻辑维持经济社会与政治稳定的治理目标,遵照市场逻辑的金融力量更为关心抢占更多的经济收益,最终反映在国内政治层面上,过高的失业率则可能危及经济社会稳定,冲击霸权的国内政治基础。此外,国家为了避免资本外流,吸引金融力量留在国内,并产生权力的生产效应,反而会间接地产生向普通工人身上转嫁税率的现象,这又进一步①图表原出处:王守义:《经济金融化趋向及其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启示———基于1973—2017年美国经济发展数据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10期,第62—73页。数据由美国国家经济分析局网站(http://www.bea.gov)和WIND数据库提供的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经济金融化趋向及其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启示——基于1973-2017年美国经济发展数据的分析[J]. 王守义.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8(10)
[2]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演进:美国霸权与中国方案[J]. 张发林. 国际政治研究. 2018(04)
[3]论霸权的权力根源[J]. 冯维江,余洁雅.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2(12)
[4]“权力转移”理论:霸权性现实主义?[J]. 朱锋. 国际政治研究. 2006(03)
本文编号:3105873
【文章来源】:国际政治科学. 2020,5(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32 页
【部分图文】:
图6国际情境与作用机制①
金融与霸权关系的悖论31于提供公共产品的霸权消耗和大国权力转移等外生因素所致。本文的两个基本假设都被证实,但每个假设下的子项目却也存在被证伪的情况,例如金融在生产领域的去等级化对霸权具有消融作用。这种消融作用虽然存在,但程度并不足以引起质变,全球价值链的基本结构以及霸权国在全球大生产结构中的绝对优势地位没有改变。综合来说,霸权治下世界秩序的核心基实力和影响力的国际领导权,权力的生产来自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具体的分析脉络见图7。图7全文分析脉络图在国内层面上,金融(利益集团①)忽视国内权力生产之国家逻辑,追求无限度的超级全球化,与国家主张有节制全球化的立场产生分化。当天平过度偏向市场一侧,流入制造业等生产部门的资本不足,经济高度金融化、制造业空心化,导致普通民众就业不足,收入差距拉大,加之税收的二次分配能力下降,国内政治压力加增,民众质疑以霸权稳定为基础的超级全球化。当市场与国家两种逻辑的失衡趋近极值时,支持全球化和霸权稳定的金融利益集团就处于阶段性失势。在国际层面上,一方面,市场逻辑“超重”,天平失衡,霸权衰落:不受约①本文不详述双层博弈中利益集团的影响机制,但金融利益集团是本文言及的金融力量之重要组成。
金融与霸权关系的悖论21图41973—2017年美国金融资产占国家总资产及非金融企业总资产比重变化趋势①这种经济金融化的挤压效应在图5中进一步显示为,美国制造业从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从1998年的近14%持续下降到2017年的8%。相反,服务业从业人数有上升趋势,特别是在资本密集型的金融等高端服务业。然而,即使以金融业为核心的服务业就业岗位有明显增加,然而商业服务、专业技术服务对技能要求很高,从制造业流出的普通工人并不能直接转移到这些就业方向。普通工人由于教育水平相对低、技术培训和知识能力弱,对传统制造业的就业依赖性更强。而就业机会被挤占是产生高失业率和贫富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由于相比国家逻辑维持经济社会与政治稳定的治理目标,遵照市场逻辑的金融力量更为关心抢占更多的经济收益,最终反映在国内政治层面上,过高的失业率则可能危及经济社会稳定,冲击霸权的国内政治基础。此外,国家为了避免资本外流,吸引金融力量留在国内,并产生权力的生产效应,反而会间接地产生向普通工人身上转嫁税率的现象,这又进一步①图表原出处:王守义:《经济金融化趋向及其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启示———基于1973—2017年美国经济发展数据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10期,第62—73页。数据由美国国家经济分析局网站(http://www.bea.gov)和WIND数据库提供的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经济金融化趋向及其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启示——基于1973-2017年美国经济发展数据的分析[J]. 王守义.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8(10)
[2]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演进:美国霸权与中国方案[J]. 张发林. 国际政治研究. 2018(04)
[3]论霸权的权力根源[J]. 冯维江,余洁雅.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2(12)
[4]“权力转移”理论:霸权性现实主义?[J]. 朱锋. 国际政治研究. 2006(03)
本文编号:31058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105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