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未来

发布时间:2017-04-17 18:04

  本文关键词:中日关系的历史与未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纪念这一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吉林大学、吉林省档案馆共同主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25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会,与会人员就"中日关系的历史与未来"和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历史问题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研讨,发表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我们从具有代表性的6篇会议论文中节选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对抗日战争史与日本侵华史研究的时代价值、日本侵华罪证、日本历史认识、安倍谈话的实质、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势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推进有关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省档案馆;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关键词】中日关系;抗日战争史;重大历史问题;慰安所;和平与发展;重要研究成果;会议论文;国际社会;档案馆藏;神国;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14JZDW006) 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4JJD820014)
【分类号】:D822.331.3
【正文快照】: 捍卫历史正义,开创和平未来——论抗日战争史与日本侵华史研究的时代价值王胜今衣保中抗日战争史和日本侵华史是中日两国共同经历的一段历史的两个方面。1931年9月18日,日本蓄意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长达14年的对华侵略战争。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奋起抗战,从局部抗战到全面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德强;;禁止活体角膜移植的学理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薛雯;“颓废”的美:城市的另一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王艳;;道德教育蕴涵价值悖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王习胜;;国外“道德悖论”研究概要与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牛庆燕;;“科技理性”的伦理困惑与科技决策的价值选择[J];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6 步朝霞;;从负罪感中解脱——石黑一雄《群山淡景》中的跨文化思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马春花;;后革命时代的上海怀旧与王安忆小说[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朱海林;;可能性:后现代道德自由的实现领域[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金妹;李蓉;;媒介传播中的农民工形象及其成因[J];今传媒;2012年02期

10 李海燕;;现代个性伦理视野中的中国商界小说[J];滨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汪冬冬;黄鹏;;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视角下的社会危机与安全思想——对齐格蒙特·鲍曼思想的解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杨明;张伟;;也谈社会公共伦理——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3 徐佳;;技术意志初探[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高惠珠;;论当代信息伦理学视阈中的“责任”伦理[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李建森;;价值预设与叙述技术:罗尔斯“一般正义观”解读[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6 李东朗;;简论裕仁在日本化学毒气战中的责任[A];中华民族的抗争与复兴——第一、二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7年

7 刘庭华;;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卷)[C];2005年

8 陈培永;;后现代道德状况论[A];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4 方菲;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张永远;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的现代官德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6 叶湘虹;荣格道德整合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刘玉梅;道德焦虑论[D];中南大学;2010年

8 王竞晗;公民道德建设的德性伦理学基础[D];复旦大学;2011年

9 董迎轩;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东北沦陷区人民的思想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10 李金鑫;道德能力的道德哲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罡;电子商务中的诚信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吕武;转基因农产品推广的伦理审视[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宇;网络干预的现状、问题与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4 陈张壮;传媒责任论[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5 刘娜;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殖民”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应对[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呼晓琼;困境与出路:鲍曼后现代伦理建构[D];西北大学;2011年

7 张玉琛;普世价值的理性诉求及其限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张冬阳;赖山阳与《日本外史》[D];吉林大学;2011年

9 邬胜利;无原则的伦理学[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培;消解“平庸的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逸舟;;我看中日关系的前景[J];世界知识;2002年18期

2 江瑞平;;经济互利推动波折中的中日关系[J];世界知识;2002年20期

3 孙承;中日关系分析与展望[J];国际问题研究;2003年06期

4 孙新;机遇与挑战——新时期中日关系的思考[J];日本学刊;2003年04期

5 王逸舟;中日关系的十个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9期

6 时殷弘;关于中日关系的战略性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9期

7 庞中英;对立加剧还是合作深化?——中日关系需要远见卓识[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9期

8 陆忠伟;中日关系:理解与推进[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09期

9 杨伯江;从战略高度定位中日关系[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10期

10 陆忠伟,张蕴岭,阎学通,白岩松;推进中日关系的建言[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启新;;日本特大地震对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2 齐福霖;;近百年中日关系国际研讨会综述[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丛一九九○年版[C];1991年

3 冯昭奎;;中日关系的历史拷问[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3年第1期(总第110期)[C];2013年

4 米庆余;;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思考[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一辑)[C];2004年

5 任常毅;;新中国60年中日关系面面观[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刘江永;;“311”大地震对世界经济和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7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8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9 徐启新;;我学会与日中关系学会交流合作的新起点——记两学会共同举办的国际研讨会[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10 石善涛;;20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考察[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熙德;观察中日关系的3个视点[N];北京日报;2005年

2 本报评论员;站在大局高度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N];经济日报;2005年

3 李文(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推动中日关系向着平等互利方向发展[N];经济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徐伟;何以融化中日关系坚冰?[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5 张建新、刘丹、郑天虹;中日关系形势宣讲团在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举行报告会[N];人民日报;2005年

6 侯大伟、余靖静、李江涛、刘洋;中日关系形势宣讲团在川浙京等地举行报告会[N];人民日报;2005年

7 经济日报评论员;站在大局高度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05年

8 本报评论员;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指针[N];人民日报;2005年

9 樊勇明;中日关系坚冰之下蕴藏希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10 邱震海;中日关系:战略性改善还是实质性改善?[N];亚太经济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邰哈斯其木格;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侯德贤;冷战后亚太地区中日关系与美国因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田林珠;新时期中日关系的走向及中国对日外交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晓光;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与中日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王新堂;从血仇到友邻[D];中共中央党校;1997年

6 游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高凡夫;追索正义与尊严的艰难诉求[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敏;试论冷战后中日关系演进中的美国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适;浅析冷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田芳;发展中日关系的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4 龚健;日本民族特性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5 包志荣;从文化因素论二战后的中日关系[D];暨南大学;2009年

6 陶宇;日本非政府组织在中日关系中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姜广英;中日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化解[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修志成;建构主义视角下中日关系的困境与解决途径[D];延边大学;2010年

9 董磊磊;运用高中历史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日关系的实践和体会[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鹏飞;论21世纪初的中日关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中日关系的历史与未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3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13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5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