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区域间集体安全的构建——基于欧盟在非洲危机管理行动经验分析
本文关键词:欧盟区域间集体安全的构建——基于欧盟在非洲危机管理行动经验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欧盟区域间集体安全是欧盟在共同安全防务政策的制度和区域间合作框架中形成的对外危机管理概念。欧盟在非洲的危机管理行动经验表明,作为普遍性集体安全与区域性集体安全的"中间体",它既有集体安全的共同逻辑,如主权国家通过组织化的集体行动应对战争或其他大规模暴力的发生,具有大国主导和利益导向等特征;又有普遍性和区域性集体安全的共有特征,如依据《联合国宪章》等通行的国际法来指导其行为;也有区域性集体安全的共同特征,如拥有独立的制度框架和冲突预防的机制化;更有显著的"自我特性",如超国家机构的引入,综合安全方法和安全部门改革的机制化,军事权力、民事权力、规范权力的综合运用以及有效多边主义下的包容性进程等。作者认为,虽然欧盟区域间集体安全亦有明显的局限性,如行动的选择性、军事能力的不足、决策的单向性等,但它构建起了一种新的集体安全实践模式,进一步丰富了集体安全的内涵。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关键词】: 区域间集体安全 综合安全 国际危机管理 欧盟共同安全防务政策 非洲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区域间合作与全球治理”(批准号:10YJAGJW025)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欧盟区域间合作研究”(批准号:10LSB007)的阶段性成果 “南京大学人文基金”资助
【分类号】:D85
【正文快照】: 一导言按照集体安全的逻辑,集体安全可以通过各成员国履行建立在“所有反对一个(all against one)”观念上的、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式的集体承诺,帮助它们集体应对所面临的共同威胁或武力攻击,从而便利在无政府状态下更有效地抑制战争或抑制非法使用武力行为,并通过合作创造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门洪华;集体安全辨析[J];欧洲;2001年05期
2 罗建波;非洲集体安全机制的发展研究[J];西亚非洲;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东宁;;东北亚区域安全架构:从合作到制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李华;;冷战后韩国的东北亚安全战略构想[J];东北亚论坛;2006年04期
3 朱听昌,李鹏飞;试论冷战后安全合作的思维与模式[J];当代亚太;2003年09期
4 李华锋,王晓波;军事同盟、合作安全与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建立[J];东疆学刊;2001年03期
5 张秀三;新时期东盟地区安全挑战与前景——对东盟“合作安全”的再思考[J];东南亚;2002年02期
6 刘志慧,张静;摩根索的集体安全观及面临的全球化挑战[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07期
7 潘丹榕;东亚安全模式探析[J];国际观察;2000年03期
8 钱皓;从“集体安全”到“集体防御”——《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款”的历史解读[J];国际观察;2002年03期
9 彭春艳,徐进;东亚合作安全中的合作困境[J];国际论坛;1999年06期
10 苏强,苏宗文;浅析当代联盟战略的局限性[J];国际论坛;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相骏;;试析冷战后的东盟安全机制[A];“冷战以来东南亚的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存刚;全球化与两大制度演进[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2 魏光明;霸权及其理论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3 牛海彬;有限的合作:美国国会与联合国[D];复旦大学;2006年
4 于海波;后冷战时期俄美中三国中亚政策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5 杨春平;国家技术安全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6 胡传荣;国际关系的女性主义观照:权力、冲突与发展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权姬兰;朝鲜半岛统一自主性与大国关系[D];延边大学;2001年
2 路宝春;朝鲜半岛局势的前景预测及中国的对策[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3 林少航;北约东扩及其影响分析[D];暨南大学;2002年
4 万雪飞;合作安全:冷战后亚太地区安全模式的理性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朱杰进;六方视野中的朝核危机[D];湘潭大学;2004年
6 蒋思海;试析北约东扩(1990—1999)[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王江波;国际合作理论与朝核危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玉玉;亚洲安全的SCO新模式[D];青岛大学;2005年
9 杨宁宁;冷战后法国安全战略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10 庞东梅;冷战后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及其缓和之路[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建波;对非洲自主维和行动的思考[J];西亚非洲;2003年03期
2 罗建波;非洲集体安全机制的发展研究[J];西亚非洲;2005年05期
3 时殷弘;国际安全的基本哲理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辉芳;试论国家综合安全[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孙杰夫;世界安全总体稳定 综合安全愈显突出[J];当代世界;2001年01期
3 刘胜湘;;试析西方综合安全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4 唐永胜;;综合安全与“大战略”[J];世界知识;1996年20期
5 王逸舟;论综合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04期
6 易文彬;;论欧盟东扩的安全动因[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李晓燕;国家安全:从“单一”到“综合”的嬗变[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8 王庆忠;;安全困境与解决之路——以冷战后东北亚地区为例[J];菏泽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易文彬;戴攸峥;;论中东欧加入欧盟的安全动因[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李杰豪;;“人类安全”析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银亮;;东盟地区治理进程中的制度构建[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2 肖兴利;;国家安全观与国际法:发展、挑战与回应[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3 刘国新;;论中国新安全观的特点及其在周边关系中的运用[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德华;;试论中印大同、非传统安全与和谐世界[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西安政治学院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研究所 张培忠 杨玉玲;综合安全与和平发展[N];解放军报;2010年
2 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中心 执笔 王幸生 刘开华 胡映卫;论树立综合安全观[N];解放军报;2010年
3 刘建飞;积极争取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N];解放军报;2006年
4 浦琼尤 李怀岩;60名儿童上论坛,为反拐卖“出谋划策”[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5 马加力;印度安全理念的转向[N];人民日报;2005年
6 胡若愚;世界将迎来新面孔:欧盟外交部[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商务部研究院亚非研究部 袁波;呈现完整的东盟共同体全景[N];国际商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敏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 仲崇东;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3 陈寒溪;第二轨道外交——CSCAP对ARF的影响[D];清华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霖;冷战后东盟安全战略调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息瑶;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安全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康健;21世纪初中国与东盟的睦邻合作关系[D];吉林大学;2005年
4 姚岚;“欧洲力量”的综合安全观[D];外交学院;2007年
5 周健;论东盟的新安全观与实践[D];暨南大学;2001年
6 杨志刚;冷战后日美军事同盟的“新发展”与东亚安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刘爽;江泽民国家安全观的理论创新及其启示[D];新疆师范大学;2005年
8 黄金元;国家系统安全理论初探[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9 黄姝;论马六甲海峡安全合作机制的创建[D];外交学院;2007年
10 于洋;全球化对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欧盟区域间集体安全的构建——基于欧盟在非洲危机管理行动经验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69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16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