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评析
本文关键词: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评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东盟介入南海问题的力度不断加强,在南海问题及地区安全形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东盟视南海问题为"制衡"中国的支点,同时在这一问题上也有着政治、经济与安全利益诉求。其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通过"集团"方式和以"多边"机制介入南海问题,同时凭借"大国平衡"政策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从整体来看,东盟对南海问题的政策呈现出"集团"、"多边"和"平衡"三大特征。客观来看,东盟南海政策对南海问题及周边安全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两面性影响,并给地区稳定带来了一系列潜在风险。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关键词】: 东盟 南海问题 中国—东盟关系 集团方式 多边机制 大国平衡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南海周边国家与地区南海政策与中国南海维权”(11YJAGJW008)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南海开发与广东省海洋经济建设研究”(10ZGXM84002)的资助
【分类号】:D823;D814.1
【正文快照】: 东盟虽非南海问题的争端方,但对南海问题也有持续的、很浓厚的兴趣,①并在南海问题发展和南海安全形势演变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世纪90年代初,在两极格局结束后不久南海局势骤然紧张起来。1992年2月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重申中国的陆地领土包括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伟浓,罗亚泓;从建构主义角度看“东盟方式”的结构性缺失[J];东南亚纵横;2004年06期
2 李金明;从东盟南海宣言到南海各方行为宣言[J];东南亚;2004年03期
3 鞠海龙;;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现实思考[J];东南亚研究;2006年05期
4 蒋兰陵;;油气业对印度尼西亚与文莱经济发展影响的对比分析[J];东南亚研究;2008年04期
5 邓应文;;试论越南将南海问题国际化之举措——兼论其与越南海洋经济战略的关系[J];东南亚研究;2010年06期
6 刘阿明;;两面下注与行为调整——中国-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互动模式研究[J];当代亚太;2011年05期
7 张瑶华;;日本在中国南海问题上扮演的角色[J];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03期
8 曹云华;;论中国-东盟关系的可持续发展[J];和平与发展;2009年01期
9 曹云华;在大国间周旋——评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梁志明;论东南亚的相对统一性与多样性[J];社会科学家;200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储新宇;美国总统与国会争夺外交主导权的根源及实质[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舒先林;;中美中东石油关系解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5期
3 谢爱伟;;新闻发言人及其语言发展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王笑艳;;新闻发言人语言研究回顾与展望[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方美玲;;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历史考察[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王秋彬;;东亚共同体:挑战与对策[J];长白学刊;2009年04期
7 左斌;;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方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8 张丽;;突发事件报道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9 王艳玲;;析台港新中国国际地位与外交前景研估的偏颇[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朱芹;;周边大国在交叉承认韩朝问题上的博弈[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葵;;高放苏联剧变研究评析[A];高放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宫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变[A];当代中国与它的外部世界——第一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丁明;;1992年中俄关系略论[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沈丁立;;中美关系四十年:回顾与前瞻[A];都市文化与都市生活——上海、纽约都市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叶青;;试析新中国参与国际多边合作的理念演变及动因[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严安林;;新中国涉台外交60年:历程、特点、原则及形势展望[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7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国内学界有关朝鲜半岛近现代史研究综述[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8 沈世顺;;争议海域能源合作形势及推进能源合作的思路[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深水技术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朱芹;;周边大国在交叉承认韩朝问题上的博弈[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9年
10 李增刚;;无政府状态下的产权形成与保护——兼论中国海洋权益维护[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艳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中文;中美关系中的美台军售问题[D];南京大学;2010年
4 霍伟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5 刘智勇;中国国家身份与外交战略的选择(1949-2004)[D];外交学院;2005年
6 陈杨;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中美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7 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D];复旦大学;2005年
8 王公龙;保守主义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5年
9 凌金铸;知识产权因素与中美关系:1989-1996[D];苏州大学;2005年
10 王曙光;中国地区主义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杨;南海问题的以和求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朱颖;日本在亚洲实践多边主义的原因及困境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3 潘虹;专法管理涉外海洋调查,,切实维护中国海洋安全[D];暨南大学;2010年
4 刘洋;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对美经济合作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孔凡河;冷战后中国新安全观论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唐
本文编号:3178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17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