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伦人”与“天下”——解读以朝贡体系为核心的古代东亚国际秩序

发布时间:2017-04-24 10:07

  本文关键词:“伦人”与“天下”——解读以朝贡体系为核心的古代东亚国际秩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支配古代东亚国际秩序的基本原理是"角色原理"。这是一种与"单位平等原理"不同的国际秩序原理,它源于核心行为体亲属集团内角色的自然差别,对行为体行为的评价基于对角色的预期。适用于中国人人际关系三个圈子中的三种文化,即"亲人文化"、"熟人文化"和"生人文化"也同样作用于国际行为体之间。与"单位平等原理"相比,"角色原理"对行为体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并且内化这种原理基本不触及行为体的身份认同问题,这是"天下"国际秩序及其原理得以高度内化的重要原因。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 古代东亚国际秩序 朝贡体制 伦人天下 国际行为体 原理 朝贡体系 人文化 角色 东亚地区
【分类号】:D80
【正文快照】: 在经过把“天下”概念视为“中国中心”、“民族自大”的玄想而加以贬抑和批判之后,近年中国学界出现了重新评价这个概念的动向,如盛洪把“天下主义”看作是一个最好的和平主义主张,①赵汀阳则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注意到“天下”概念的价值,认为它是(确切地说是把它阐释为)一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尚会鹏;;“伦人”与“服国”——从“基本人际状态”的视角解读中国的国家形式[J];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04期

2 尚会鹏;;“个人”、“个国”与现代国际秩序——心理文化的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10期

3 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可能和必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宁宁;;法国传统安全观的历史考察[J];法国研究;2006年02期

2 徐学绩;;中国选择和平崛起新道路的内在动因[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于营;权力、利益、观念——国际机制的三种理论范式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高伟浓,罗亚泓;从建构主义角度看“东盟方式”的结构性缺失[J];东南亚纵横;2004年06期

5 赵长峰;;论国际政治中权力与合作的关系[J];高校社科信息;2005年06期

6 刘志云;;论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研究的三次联结及其影响[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姜秀敏;;国际文化关系研究基本理论范式探讨[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章远;;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审美意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赵长峰;相对获益与国际合作[J];长白学刊;2004年03期

10 张农寿;胡晓燕;;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派关于世界秩序范式的争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廖丽;;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问题反思与重构——以和谐世界理念为视角[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2 骆旭旭;;全球治理与国际竞争法的网络模式[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3 贺鉴;;共进国际法与和谐世界的建构——以建构主义为研究路径[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嵘;中国参与国际环境机制的理论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徐进;暴力的限度:战争法的国际政治分析[D];清华大学;2008年

3 巴殿君;冷战后日本对台湾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黎海波;国际法的人本化与中国的领事保护[D];暨南大学;2009年

5 陈佳;论北约转型[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6 杨晓萍;中国外交中的观念因素[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7 申琰;互联网的国际博弈与合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8 陈楚钟;跨境上市监管的国际合作与协调[D];暨南大学;2009年

9 揭晓;从分散、合作到集体行动[D];暨南大学;2009年

10 张志;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海外利益的保护和拓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立军;试论联合国在国际移民问题中的作用[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何菲;WTO框架下农业补贴的合法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张旭宝;威权统治后菲律宾与台湾地区政治经济交往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尹春芳;二十一世纪日印关系分析[D];厦门大学;2008年

5 王美军;小布什政府的对华身份认同与中美关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胡雅妮;民法中的公共利益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徐博;外交文化视角下的俄日互信问题[D];吉林大学;2009年

8 李咨锟;同盟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9 高伟;当代中国国际危机管理模式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刘少宝;邓小平睦邻安邦外交思想论析[D];吉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树勇;关于中国崛起的若干理论争鸣及其学术意义[J];国际观察;2005年04期

2 许振洲;;源于生活的自由[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3期

3 尚会鹏;;许p獾摹靶睦怼缁峋狻崩砺奂捌渲泄幕尘癧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4期

4 周桂银;基督教、历史与国际政治——赫伯特·巴特菲尔德的国际关系思想[J];欧洲研究;2005年04期

5 尚会鹏;;“个人”、“个国”与现代国际秩序——心理文化的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10期

6 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1期

7 秦亚青 ,亚历山大·温特;建构主义的发展空间[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01期

8 乐黛云;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03期

9 赵汀阳;;“天下体系”:帝国与世界制度[J];世界哲学;2003年05期

10 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义桅;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1期

2 彭习华;对国际关系理论中“中国特色”问题的一些思考[J];学术季刊;2002年03期

3 庞中英,张胜军;国际关系理论在中国的问题与前途[J];国际论坛;2002年01期

4 田志立;国际关系理论讨论会观点综述[J];理论前沿;1987年06期

5 王义桅;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J];美国研究;2003年04期

6 李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05期

7 王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学术研讨会综述[J];国际政治研究;1994年03期

8 ;国际关系理论高级研讨会[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2期

9 朱锋;国际关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问题与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3期

10 张植荣;浦野先生及其国际关系研究——兼评《国际关系理论导论》[J];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应忠;倪世雄;;和谐世界:哲学、理念与现实[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2 夏立平;;论21世纪中美印三边关系——用三种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进行分析[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3 陈玉聃;;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继承还是误解?[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4 胡凡;;论明世宗的对蒙“绝贡”政策[A];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万明;;15世纪中国与东亚贸易关系的建构[A];明史研究第8辑[C];2003年

6 孙进己;;历史上国际关系的几种基本模式[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倪建平;;关于中国国家形象与外交政策的理论思考[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8 王书道;;当代世界价值冲突的实质与根源[A];中日价值哲学新探论文集[C];2004年

9 赵国辉;;从地缘政治学视角看黄遵宪中日联盟外交策略[A];黄遵宪研究新论——纪念黄遵宪逝世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庞乃明;;明人佛郎机观初探[A];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手册[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东师范大学 赵银亮;多视角下的国际关系理论[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张倩;省委理论中心组举行专题学习会[N];甘肃日报;2008年

3 范文;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N];学习时报;2001年

4 何忠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梁守德;国际关系理论的新探索[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徐以骅 李毅 涂怡超;把宗教因素融入对国际关系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徐以骅 李毅 涂怡超;把宗教因素融入对国际关系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李念;用国际关系理论服务中国外交[N];文汇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范勇鹏 褚国飞;“中国道路”任重而道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对外关系转型30年》主编 王逸舟;走向自信与合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元蒙;明清朝贡体制的两种实践(1840年前)[D];暨南大学;2004年

2 郭艳;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认同[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杨雨蕾;十六至十九世纪初中韩文化交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胡宗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肖欢容;地区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苗红妮;国际社会理论与英国学派的发展[D];外交学院;2005年

7 刘志云;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8 张茂明;欧洲联盟国际行为能力研究:一种建构主义视角[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封永平;大国崛起困境的超越:认同建构与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姜秀敏;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文化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铁锴;美国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的理论透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郭彦;文化哲学视野中的国际关系理论[D];暨南大学;2004年

3 高玉珍;后现代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D];青岛大学;2006年

4 耿淼;现代国家体系中国家间信任问题的理论初探——国家间信任的概念及其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兼容性[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5 石贤泽;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和平崛起[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罗亮;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的和平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7 余丽;试论“和平崛起”思想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D];郑州大学;2004年

8 周彦宏;英国侵略缅甸与中缅朝贡关系的变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薇;析冷战后美国对外干涉行动—兼论国际法原则面临的现实困境[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商聪;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英国学派与国际社会学说[D];外交学院;2002年


  本文关键词:“伦人”与“天下”——解读以朝贡体系为核心的古代东亚国际秩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39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239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6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