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外交调整——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外交调整——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一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与其外交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其中前者起着基础性作用。历史经验还表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外交调整与之相配合。据此,为了因应经济发展方式综合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的转变,中国外交需要继续坚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坚持"不结盟"的外交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如下调整:将更多外交资源应用于新的国际制度、国际规则的构建;适当降低对发达国家的外交投入,进一步加大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外交投入,努力构建新的外交格局;更加积极地开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密切相关的领域外交,不断丰富其内涵,创新其形式;大力培养、大胆使用谙熟低位政治、善于经济外交的新型外交官,不断丰富外交官的来源和出口;努力规范外交参与者的行为,改革和完善外交决策机制、参与机制和协调机制。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政治与行政学院;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 中国外交
【分类号】:D820
【正文快照】: 一引论近年来,中国外交调整、外交转型乃至外交改革①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探讨的热门议题之一。相关文献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观点大致可以概括为:由于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国际影响扩大,其他国家特别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和中国周边国家产生忧虑和疑惧,并各自进行国际战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向前;中美建交与全党工作着重点的战略转移[J];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01期
2 刘厚俊;20世纪美国经济发展模式:体制、政策与实践[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储新宇;美国总统与国会争夺外交主导权的根源及实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储新宇,李纲;邓小平和平外交方略述论[J];党的文献;2004年06期
3 夏立平;美国对华战略及其内在矛盾[J];当代亚太;2004年02期
4 章百家;中共对外政策和新中国外交史研究的起步与发展[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05期
5 万雪飞;韬光养晦: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有效外交战略[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6 焦兵;中国外交新思维:从“韬光养晦”走向“有所作为”[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7 刘斌;试论20年的国际战略机遇期[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8 邢悦;张冀兵;;“韬光养晦”战略再思考——兼论如何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J];国际观察;2006年06期
9 王正毅;曲博;;汇率制度选择的政治经济分析——三种研究路径比较及其启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5期
10 赵品宇;;当代中国外交的国际定位:影响因素及动态分析[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葵;;高放苏联剧变研究评析[A];高放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宫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变[A];当代中国与它的外部世界——第一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丁明;;1992年中俄关系略论[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升邦;全球化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2 李小华;观念与国家安全:中国安全观的变化(1982—2002)[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潘广辉;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云燕;社会建构主义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D];复旦大学;2004年
5 何霄;阿根廷危机的国际关系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6 刘智勇;中国国家身份与外交战略的选择(1949-2004)[D];外交学院;2005年
7 李敏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陈杨;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中美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9 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D];复旦大学;2005年
10 王公龙;保守主义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保龙;21世纪初中国亚太安全战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2 孔凡河;冷战后中国新安全观论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先才;联合国维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余丽;试论“和平崛起”思想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D];郑州大学;2004年
5 高云龙;开放体系下我国区域经济与经济安全关系研究——从引进外资和发展外贸的角度[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6 李志永;国际制度的国内影响——以人权B公约和中国为例[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7 周海峰;中国在台海危机中对美斗争策略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郑浅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升级中的台海危机及管理[D];外交学院;2005年
9 赵世人;从美国的“反恐战争”看反恐国际法建设问题[D];外交学院;2005年
10 任巧珍;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哲;中国外交思想库:参与决策的角色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时殷弘;;中国的变迁与中国外交战略分析[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1期
3 张清敏;;社会变迁背景下的中国外交决策评析[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1期
4 刘鸿武;;跨越大洋的遥远呼应——中非两大文明之历史认知与现实合作[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4期
5 朱立群;;观念转变、领导能力与中国外交的变化[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1期
6 马振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思想理论简析[J];民国档案;2003年01期
7 陈向阳;务实王道睦邻外交——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的民族传统战略文化资源[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杨洁勉;;试论和谐世界理念与国际体系转型的互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01期
9 黄仁国;毛泽东的外交品格析论[J];求索;2004年05期
10 方叶兵,王礼茂;试论全球化背景下的非传统安全[J];世界地理研究;2004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兵;首脑出访与中国外交[D];外交学院;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文远;张寅;;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2 本刊编辑部;徐炯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幸福——2010年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民生热点问题综述[J];老年人;2010年04期
3 祁岷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建设和谐徽县[J];党的建设;2008年04期
4 陈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着力突破民生困局[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储亚平;吴存荣;曹培玺;王晓华;艾洪德;;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案摘编[J];中国科技产业;2010年04期
6 姜琳;;三月的期盼[J];人民公安;2010年05期
7 ;为什么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J];当代广西;2010年23期
8 ;卷首语[J];青海科技;2010年06期
9 田千山;曹姣星;;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地方政府改革[J];岭南学刊;2011年01期
10 蒋志敏;;密切关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统一战线的重大影响[J];中国统一战线;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彦富;全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建设“两型社会”问题探讨[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2 程春生;;按照“以人为本”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3 余静;;以人为本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4 黄红选;;未来十年中国面临的若干问题与求解策略[A];转型期的中国未来——中国未来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妍;;以人为本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6 赵立波;;政府公共事业职能基本定位及其调整[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廖胜华;;科学发展观地域化的广东类型[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C];2009年
8 焦玉石;;进一步解放思想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宪忠;;桂林银发经济探讨[A];福寿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黄家驹;;谈谈新一轮思想解放的特点与重点[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广州座谈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菊芹;动真格才能真转变[N];科技日报;2010年
2 刘伟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以科学发展绘就“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宏伟蓝图[N];中国审计报;2011年
3 记者 苗志磊;专家在邯解读两会精神[N];邯郸日报;2010年
4 吴向正;市委召开民主协商会[N];宁波日报;2008年
5 耿联;省政协理论研究会举行学习会[N];新华日报;2010年
6 记者 武建玲;市政协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议政[N];郑州日报;2010年
7 记者 彭文辉;找准新产业抓好大项目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N];宜春日报;2009年
8 向旭平 本报记者 张伟 王荔 王官伦 肖峗梅 廖伯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抓好工业园区建设[N];绵阳日报;2010年
9 记者 陈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富民强州步伐[N];团结报;2008年
10 记者 李菲 吴晶晶;政协委员已交提案四百多件[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普;政治安全:网络时代的挑战与对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2 姜迪武;转型期我国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陈立周;发展型社会政策视野下的边疆少数民族农村社区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4 赵玉洁;当代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洋;论我国县级地方政府机构编制调整[D];苏州大学;2008年
2 鲁治平;长沙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3 杨显生;冷战后俄罗斯中东政策的调整[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4 许蒙;“朝鲜导弹问题”与日本防卫战略的调整(1993年-2007年)[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苑波;欧盟对华政策评析[D];新疆大学;2005年
6 张栋梁;希拉克时代法国外交政策的调整[D];武汉大学;2005年
7 魏雪梅;试析冷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D];新疆大学;2008年
8 王剑飞;小泉内阁对朝鲜政策的调整及其动因分析[D];延边大学;2007年
9 孙伟洵;谈美国的中东政策及9.11事件后中东政策的调整[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太伟;冷战后欧盟对非洲援助政策的调整[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外交调整——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72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27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