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与战争”: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及其后果
本文关键词:“联盟与战争”: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及其后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者的主旨是研究冷战时代中国两次对外战略决策——与苏联结盟并参加朝鲜战争、与美国建交并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联盟"与局部战争之间的关联以及对外战略决策与中国国家战略转变之间的关联。依据对中国行为及其后果的观察,首先,中国的战略决策至少展示了两个共同的目的:一是绝不允许敌对国尤其是大国的军事力量过度靠近中国边境地区,以降低安全威胁和提升安全感;二是坚决地抑强扶弱,主动塑造地区内部的均势,保持影响地区形势的有效杠杆。其次,中国对外战略决策同国家战略的两次重大变化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关系,两次"联盟"和局部战争都伴随着中国领导人对国家战略的探索、确立或根本性调整,它们是国家战略得以确立——包括获得足够的认同和统一思想等——的至关重要的条件。研究这两次有较高相似性的对外战略决策对构建中国的战略决策理论具有特殊的价值。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关键词】: 中国对外战略 联盟 朝鲜战争 战略决策 冷战
【分类号】:D829
【正文快照】: 本文的主旨是研究冷战时代中国两次对外战略决策中“联盟”与局部战争之间的关联以及对外战略决策与中国国家战略转变之间的关联。所谓对外战略决策包括两个:一是1950年2月中国与苏联结盟和随后不久出兵朝鲜,在境外打了三年多的大规模局部战争。二是1979年1月中国与美国建交,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谷牧;;我国对外开放国策的酝酿和起步[J];党的文献;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鸣;孙锋;;论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特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王珍愚;试析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3 胡忠明;;和战之间——战后中共建国方针之演变(1945年8月-1946年11月)[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4 张晓义;;“一边倒”时期中国体育国际发展战略的历史回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5 奚兆永;再论新民主主义社会和过渡时期的关系——答邢和明同志[J];长白学刊;2005年01期
6 张杰;浅析战后初期苏联对中国东北政策的变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8期
7 白俊杰;;试论山西抗日根据地乡村民主建设及其意义[J];沧桑;2008年02期
8 雷磊;;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与苏联关系的解读[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江业文;;1954年宪法的历史局限性论析[J];船山学刊;2008年01期
10 宋月红;;西藏和平解放若干史实考释[J];中国藏学;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栾景河;;《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之比较[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罗燕明;;毛泽东第二次访苏与莫斯科会议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勉励;;中国对外援助问题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亮;;《共同纲领》:筹建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纲领[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5 马娜;夏远生;;论彭德怀的人格精神特质[A];功昭千秋的彭大将军——彭德怀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集[C];1998年
6 赵庆杰;;建国前影响中共中央制定对美政策的主要因素(1948.11—1949.9)[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格;;毛泽东筹建中央人民政府的计划与基本原则[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C];2006年
8 江虹;;试论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A];毛泽东百周年纪念——全国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下)[C];1993年
9 王春明;;任弼时出使共产国际对巩固毛泽东领袖地位的独特贡献[A];任弼时百周年纪念-全国任弼时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4年
10 孟宪龄;;抗日战争时期任弼时对党的领导制度建设之重要贡献[A];任弼时百周年纪念-全国任弼时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丽华;经济援助外交“杠杆”建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4 魏雪梅;冷战后中美对非洲援助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段炼;从革命型到建设型的民主模式转换[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毛德儒;中国模式兴起的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丁超;冷战时期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鹏;朝鲜半岛分裂的进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张蕾蕾;社会身份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邓朴;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理念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丁芹伟;中苏同盟破裂原因新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余劲
本文编号:3539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53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