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和结果

发布时间:2017-05-13 09:10

  本文关键词: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和结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两党发生政策性分歧,其根源在于中苏两国处于不同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地位,以及中苏两党处于历史进程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导致中苏同盟破裂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中某种固有的结构性弊病。中苏同盟解体对中苏两国乃至世界政治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阻断了苏联和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改变了冷战国际格局,促进了苏联在冷战对阵中败北。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关键词】中苏分歧 中苏同盟破裂 原因和结果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冷战与中苏同盟研究”(05BSS00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29.512
【正文快照】: 中苏关系在冷战国际史和战后社会主义运动史研究中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中苏关系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和改变了冷战时代世界政治的格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命运。即使对于当前世界政治的分析,以及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特别是同盟理论的研究,人们都需要回顾和总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丁明;回顾和思考——与中苏关系亲历者的对话[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02期

2 李丹慧;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战略和策略思想的历史考察──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J];世界历史;1994年01期

3 李丹慧;;最后的努力:中苏在1960年代初的斗争与调和——1960年代中苏关系研究之一[J];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4 沈志华;赫鲁晓夫、毛泽东与中苏未实现的军事合作——关于远东防空协定、长波电台及联合舰队问题的再讨论[J];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福民;;从世界经济史视域看中国现代经济发展[J];西部论坛;2010年06期

2 张飞虹;;刘少奇外交活动与思想研究述评[J];党的文献;2011年01期

3 蒲国良;赫鲁晓夫与毛泽东的性格冲突与中苏大论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05期

4 李新艳;;中苏同盟破裂原因近十年研究综述[J];党史文苑;2008年08期

5 章百家;中共对外政策和新中国外交史研究的起步与发展[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05期

6 栾景河;;“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06期

7 吴敏先;陈延秋;;2005~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06期

8 沈志华;中苏同盟破裂的直接表现与内在逻辑——对中央情报局“国家情报评估(NIE)”的评估[J];国际观察;2005年05期

9 柳德军;;论赫鲁晓夫的个性特征对中苏关系的影响[J];甘肃农业;2006年07期

10 刘明钢;;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没有涉及国家主权吗?——与沈志华先生商榷[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志华;;蜜月的隐忧: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年莫斯科会议[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2 罗燕明;;毛泽东第二次访苏与莫斯科会议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润;毛泽东联美抗苏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蕾蕾;社会身份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周勇;“鞍钢宪法”的历史考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高飞;从政治文化看50-60年代中苏关系的演变[D];外交学院;2003年

5 唐洲雁;毛泽东的美国观[D];复旦大学;2006年

6 张俊国;毛泽东国家利益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潘鹏;中苏友好协会的缘起、历程及终结[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8 陈立中;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选择[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力;合作与碰撞[D];外交学院;2008年

10 文记东;1949-1966年的中苏文化交流[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喜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战略研究[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2 陆强;论中印边界博弈中苏联外交的“错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微;20世纪40-50年代两次苏南冲突之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新涛;试析1956-1964年的中苏分歧与论战[D];河南大学;2002年

5 赵纪梅;从同盟到分裂[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柳德军;赫鲁晓夫时期中苏冲突的相关因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柳森;王稼祥党际关系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宋秀娟;论苏联模式对中苏分裂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光良;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1949-1976)的内在逻辑透视[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尤金(Eugène Zagrebnov);1950-1960年中苏分裂的原因[D];吉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阎明复;回忆两次莫斯科会议和胡乔木[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03期

2 沈志华;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01期

3 丁明;回顾和思考——与中苏关系亲历者的对话[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02期

4 阎明复;彭真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03期

5 章百家;从“一边倒”到“全方位”──—对50年来中国外交格局演进的思考[J];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01期

6 魏列夏金,陈春华;1958年7—8月赫鲁晓夫访问北京[J];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育莲;;强大的中苏友好同盟[J];世界知识;1953年03期

2 张小明;美国对中苏同盟的认识与反应[J];历史研究;1999年05期

3 小建;;伟大的中苏同盟——介绍《世界知识》第三期[J];读书;1960年03期

4 ;中苏同盟的强大威力[J];创造;1960年02期

5 陈原;;中,

本文编号:3621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621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d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