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复兴计划与中国外交
本文关键词:“丝绸之路”复兴计划与中国外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丝绸之路"贸易通道的复兴,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已经开展了大量关于"新丝路"的外交活动,但中国更需要将"丝路外交"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原因在于"丝路外交"的开展不仅有利于中国突破当前的贸易和能源困境,而且也可以极大地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实质性地改善中国的安全处境。中国在"新丝路外交"中应该注意防范非传统安全威胁,利用好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各种国际协调机制,并避免恶性的大国竞争。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中国外交 一体化 国际机制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非传统安全治理的能力建设”(08BGJ010)
【分类号】:D820
【正文快照】: “丝绸之路”是一条绵延数千多公里持续两千多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交往的意义十分重大,但自19世纪中期开始,随着俄罗斯对中亚的吞并,“丝绸之路”逐渐没落直至消失。在随后的百余年里,亚欧之间的贸易主要通过海路实现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志恒,金京淑;东北亚能源安全与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探讨[J];东北亚论坛;2005年06期
2 周文贵;北美自由贸易区:特点、运行机制、借鉴与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2004年01期
3 刘芬;邓宏兵;李雪平;;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相蓝欣;;国际关系理论“建构主义”的本体论[J];学海;2010年01期
2 谢有光;;中国当代外交伦理思想探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梁国栋;;中国外交的回眸与展望——访外交部部长杨洁篪[J];中国人大;2010年05期
4 于欣佳;;中国多边外交理论与实践[J];学理论;2010年04期
5 马燕冰;;奥巴马政府的东南亚政策[J];和平与发展;2010年01期
6 汪兴福;;新中国国际主义思想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01期
7 ;关注[J];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08期
8 董关鹏;;大使国家公关新时代[J];世界知识;2010年04期
9 薄旭;董玉洁;;傅莹:当“软实力”遭遇“硬障碍”[J];世界知识;2010年04期
10 高晓春;;吴建民:见证中国外交的跌宕起伏[J];全国新书目;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浦启华;;韬光养晦与积极的外交战略[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赵姝岚;;中国对赞比亚援助思考[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3 徐佳君;;文化与制度互动视角下的中国“软力量”——兼论以“和谐世界”为旨的和平发展战略[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吴瑛;;议程与框架:西方舆论中的我国外交话语[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5 刘建飞;;和谐世界理念与中国和平外交[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王超;;当代中国身份定位的演变对其参与国际合作的影响[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7 ;前言[A];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第二辑)[C];2008年
8 刘滢畅;杨树泉;于晓东;;浅析“走出去”面临的国家风险与对策[A];首届山东材料大会论文集(土木建筑篇 下)[C];2007年
9 彭沛;;联合国改革与中国的外交选择[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倪建平;;国家形象塑造和中国对非洲政策:和谐文化传播的视角[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兴 杨子岩 杜宇;展望:2010年国际局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2 记者 包建永;市政协三届六次会议召开理论报告会[N];台州日报;2010年
3 复旦大学教授 唐贤兴;不是更强硬,而是更理性[N];南方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杨春虹;“最美国事”展示中国外交新风采[N];海南日报;2010年
5 部委观察员 张哲;何亚非去职,“气质美女”副外长登场[N];南方周末;2010年
6 王思思 俞海萍;全世界都爱大熊猫[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7 特约撰文/茹拥政;黄酒传播如何贴近消费者[N];华夏酒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刘维涛 赵婀娜;两会时刻:我记录,我参与,我推动[N];人民日报;2010年
9 实习生 高钱 记者 嵇长青;“洋”味淡了 “扬”味浓了[N];扬州日报;2010年
10 ;上善厚德施大爱 弘扬佛教谱新篇[N];人民政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萍;中国外交中的观念因素[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2 马晶;冷战后韩国的东北亚政策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3 孔凡河;江泽民外交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曙光;中国地区主义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李根信;中国新安全观与防扩散政策[D];外交学院;2006年
6 王猛;中国参与中东[D];西北大学;2006年
7 张郁慧;中国对外援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8 刘智勇;中国国家身份与外交战略的选择(1949-2004)[D];外交学院;2005年
9 何中顺;新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研究:理论与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10 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晖;国际人权规范对中国外交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9年
2 汤传文;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安全环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曾莉;冷战后中国外交的新特点[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孟真;论在地区合作中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金湛清;中国的和平崛起与软实力建设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6 陆蓉;合作型援助与支配型援助[D];复旦大学;2009年
7 周金红;1995年以来中美两国对非洲经贸战略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徐兆强;丁韪良对京师同文馆发展的贡献[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锋;公共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肖利江;新中国“一条线”外交战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丝绸之路”复兴计划与中国外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56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65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