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论李侃如的中美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7 17:04

  本文关键词:论李侃如的中美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李侃如 中美关系 战略互信


【摘要】: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美国当代颇具影响力的中国问题专家,奥巴马总统中国顾问团成员之一。他对中美关系的研究既反映了美国学术界对中美关系的研究趋向,又加深了两国对彼此的了解,为理解中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学术材料与政策参考。 作为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最先接触的是中国政治领域,对中国政治决策、过程的相关研究,为其后来中美关系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往对于李侃如的研究或是从宏观层面的概括,或是对某项具体问题的分析,缺乏整体、有效的梳理以及较完整的评析。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对李侃如相关文献的解读,梳理李侃如研究路线,重点归纳整理其对中美关系,尤其是中美战略互信的研究,从而总结出李侃如中美关系研究的特点。 本文正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李侃如的学术经历、主要著作及研究成果。笔者介绍了李侃如走上研究中国之路的原因,并对其求学、任教以及早期在学术机构工作的经历进行了介绍。同时,笔者将按时间的顺序梳理李侃如的学术经历及主要著作,探讨其学术研究与政策影响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章,笔者主要介绍了李侃如早期的中国政治研究,包括对中国历史遗产的评价与官僚政治模式在中国决策研究中的应用。同时,笔者探讨了李侃如从早期中国政治研究走上中美关系研究的原因。 第三章,重点介绍李侃如中美关系研究中对战略互信的解析与应对。李侃如认为,当前中美关系最大的障碍是互信的缺失。他详细地分析了中美之间在网络空间、气候以及能源领域的战略互信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根源以及提出如何构建战略互信。 第四章,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笔者试图归纳总结李侃如中美关系研究的特点。在中美关系研究的过程中,李侃如更加注重学术研究与中美关系研究的关联性,,以及对中国国内因素的关注。同时,对中美战略互信的剖析也成为李侃如中美关系研究的新亮点。在结语部分,笔者将对李侃如中美关系研究的主要观点及特点进行总结。李侃如认为,当前中美在网络安全、气候、清洁能源领域,出现新的利益交汇点,但最大的障碍则是战略互信的缺失。李侃如分析了中美互信缺失的原因、表现,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同时,李侃如的中美关系研究呈现出三个特点,即学术研究与政策的关联性更强;更加注重对中国国内因素的关注;对战略互信的剖析也成为李侃如中美关系研究的新亮点。
【关键词】:李侃如 中美关系 战略互信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822.371.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15
  • 第1章 李侃如的学术经历及成果15-20
  • 1.1 李侃如的学术经历15-18
  • 1.2 李侃如的主要著作及研究成果18-20
  • 第2章 李侃如的中国政治研究(1949-1990)20-28
  • 2.1 塑造当今中国的历史遗产20-22
  • 2.2 官僚政治模式下的中国决策过程研究22-24
  • 2.2.1 美国学者探索中国决策研究的理论模式22-23
  • 2.2.2 官僚政治模式在中国决策研究中的应用23-24
  • 2.3 李侃如向中美关系研究的转变及原因24-28
  • 2.3.1 时代背景的变化24-26
  • 2.3.2 美国国内政策的现实需要26-28
  • 第3章 李侃如的中美关系研究:战略互信的解析与应对28-40
  • 3.1 中美战略互信的内涵28-30
  • 3.2 中美战略互信的现状30-34
  • 3.2.1 网络空间领域战略互信缺失严重30-32
  • 3.2.2 气候、清洁能源领域:我们面临一个历史机会32-34
  • 3.3 中美战略互疑的根源34-36
  • 3.4 如何建立中美战略互信36-40
  • 第4章 李侃如中美关系研究的特点40-47
  • 4.1 学术研究与中美关系关联性更强40-42
  • 4.2 对中国国内因素的研究更加深入42-45
  • 4.3 对中美战略互信的剖析成为新亮点45-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4
  • 附录:李侃如年谱54-55
  • 导师及作者简介55-56
  • 后记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建杭;;中美关系的格局在变[J];理论前沿;2006年22期

2 刘恩东;;论当前中美关系的特性[J];新远见;2006年10期

3 陶玉雯;;浅析中美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与合作[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4 何婧;;论中美关系中的国会因素[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高爱莉;;阻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分析[J];网络财富;2010年14期

6 徐阳阳;;试析中美关系中的美国因素[J];传承;2010年27期

7 傅瑞伟;;重新理解中美关系的逻辑[J];中国改革;2010年04期

8 栗广;;论1971年南亚危机与中美关系缓和进程[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01期

9 胡鞍钢;关于中美关系及其对策的若干建议[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10 小弗里曼,王学鸿;中美关系 回到基础[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世雄;潜旭明;;中美关系60年:回顾、启示、展望[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沈丁立;;中美关系40年:回顾与前瞻[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3 朱锋;;调整与变革:中美关系对东亚区域安全的影响(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4 苗建寅;;抗战时期宋庆龄对中美关系的推动和发展[A];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5 国机;;中美关系历史与现状——市国际关系学会等召开专题讨论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国机;;回顾与展望中美关系——市国际关系学会等纪念《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魏红霞;杨志敏;;中拉关系的发展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从美国政策的角度分析[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迈克尔·斯宾塞;;重塑中美关系[A];公共外交季刊2012秋季号(总第11期)[C];2012年

9 国机;;中美关系双方磨合期尚未结束——市国际关系学会等组织讨论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袁盈;;论中美关系的发展与邓小平的对美战略思想[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向群;中美关系合作则两利 对抗则俱损[N];解放军报;2002年

2 刘江;中美关系百年实录[N];解放日报;2001年

3 ;中美关系与时俱进[N];解放日报;2004年

4 郑必坚;中美关系的四个战略机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5 记者 陈如为;人民之间的了解是中美关系基石[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6 记者 刘江;中美关系百年坎坷路[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7 记者 刘江 胡晓明;相信中美关系将继续向前发展[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8 本报记者 泓佐;以史为鉴,推动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N];学习时报;2002年

9 刘建飞;中美关系的动力[N];学习时报;2005年

10 马小军;什么是中美关系的大局[N];学习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俊芳;中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艳辉;政治经济的互动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陈杨;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中美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4 王中文;中美关系中的美台军售问题[D];南京大学;2008年

5 续延军;经济相互依赖条件下的中美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徐红艳;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1949-1979)——案例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王洪涛;中美结构性矛盾辨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余万里;美国跨国公司与九十年代的中美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张丽;中美敌对关系的形成(1949-1953)[D];吉林大学;2005年

10 王巧荣;APEC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海璐;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9年

2 图雅;中国和平发展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峻;中美关系曲折发展中的文化价值观因素[D];暨南大学;2010年

4 冯婉;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印度因素[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王婷;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经济因素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曹峻;探寻中美在亚太安全领域共同利益促进中美关系改善[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金钟淑;韩中关系与中美关系[D];外交学院;2005年

8 孟月明;试论世纪之交中美关系存在的问题和我国的应对战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纪文宇;论非对称性相互依赖下的中美关系[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10 郑忠民;论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的中美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310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5310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d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